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体现、是表达情感、认识世界、成就人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需要。所以,不管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还是从长远增长学生的见识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成就未来人生方面,探究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都是非常必要的。主要结合初中作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从阅读教学、观察实践、课外阅读、修改评价四个方面做了一些肤浅的探究。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修改;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源于心灵对世界、对人生、对自身情感的一种感悟。所以,不管从当前语文教学,还是长远增强学生的见识能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成就未来人生,思考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高效策略,都是极其重要的。下面,结合我多年初中作文教学的工作实际,我对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做了一些肤浅的研究,对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谈谈我的看法。
   一、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功利化,导致更多的阅读教学是为了完成“具体”任务,“为考而教”,肢解了完整的文本,忽视了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主体意识和阅读经验的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有利于阅读语感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二者之间具有渗透性、互助性,读写分离是违背语文教学宗旨和语文教学规律的。那么如何“融作文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1],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首先,经典课文的阅读赏析,应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欲望的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课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手法特色,应是对学生作文指导的最好示范。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手法特色等方面都具有范文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同写作教学优化整合,鼓励学生借鉴范文特色或仿写,让学生在借鑒仿写中学会写作文。再次,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创造性地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有意总结一些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些方法。最后,重视学生对课文中优美活泼词句、名言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篇章的积累,关注文章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一定会增强,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高作文水平。
   二、观察实践,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作文难,难在作文时“无话可说”“说空话、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苦于写作素材空白,只能“闭门造车”而无获。这些学生缺乏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没有观察身边的具体事物,观察社会中的人和事,并不能有所思考和发现,那么写起作文来只能空话、套话,瞎编虚构,空洞无物。所以,我想作文教学,与其枯燥无味地在课堂上讲解作文方法,还不如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对生活的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地表达。
   让学生走出教室,组织春游踏青、义务植树、参观学习、“学雷锋”进社区街道等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表达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2]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思考,实践体验,这不仅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做法,打开学生表情达意、抒写心灵个性创造之门的钥匙,还应是学生平时养成的习惯,一种向自然社会学习成长的习惯,更应是一种与自然社会相处,思考社会与人,表达情感的人生态度。所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社会及人与事,还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这不仅是着眼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如何有效性的问题,也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快乐成长。
   让学生进行观察实践,也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素材,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现实中自然事物、故事人情放进课堂,引导学生不出门就可以观察自然风物、人生百态。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就可以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桥》。可制作多媒体,并配上字幕,先出示家乡桥的整体概貌,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展示各座桥的面貌,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详细认识桥的特征,这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观察得有序而细致,学生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很快地轻松地完成了作文,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三、课外阅读,是作文教学前行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风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3]
   目前,由于学校、家庭,还有学生、家长及教师,迫于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很少的,所以学生知识面窄,知识量少,视野不开阔。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不管是学校社会,还是老师家长,都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读书的平台。现在有些地方提出的“全员阅读,打造书香校园”“快乐阅读”“经典诵读”也正是认识到阅读缺失弊端后寻找出的路子。    我所在的学校里,每周挤出一两节课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同时,倡导学生在校外时间重视阅读。在大量阅读中,鼓励学生积累精彩词句片断,积累名言警句;指导学生欣赏名著,与书中的名人对话;让他们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让他们从中找到阅读的快乐,生活中与书籍相伴。这样,加大阅读量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增长了见识,还提高了语文水平,提高了作文表达能力,学生不再有东西写不出来了。同时学生思想得到了熏陶,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底蕴,深化了他们的思想,净化了他们的灵魂,也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修改评价,是学生作文的航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文章不厌百回改。”优秀文章就是改出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写名篇《泊船瓜洲》时,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个“绿”字就反复思考,推敲修改,从“到”“过”“入”“满”等一直改到“绿”字,一下子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动态美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鲁迅散文佳作《藤野先生》,据说修改达到160多处;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俄国托尔斯泰小说巨著《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过七遍。作文批改评价要做到教师批改评价与学生自改和互改讨论相结合,这一方面可发挥教师批改评价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自改和互改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那怎样修改作文呢?怎样才能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呢?
   教师示改。在作文批改中,老师的批阅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老师永远是评改作文的主体。一方面,学生通过看教师的批改,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批语,学到批改方法。教师的示范修改,首先是全面批改。全面批改就是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仔细评改。在批阅评价时,坚持激励性原则,着眼于发现学生成功之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是典型修改。在作文修改中如果碰到典型作文,应该重点修改或面批交流,并作为范例在学生中交流。
   学生自改。新程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所以,每次作文训练,教师可安排学生多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修改。最基本的错别字、漏字及病句等,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纠正过来,做到文从字顺。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教给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当然这种自改的做法要长期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水平也定会提高。
   生生互改。互改就是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帮助,互评互批,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细心学改,这样,既相互学习知识,又共同促进作文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心灵对世界、对人生、对自身情感的一种感悟表达。所以,站稳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不断汲取观察实践的作文源泉,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在大语文的海洋里,扬起自由阅读的风帆,在评价航标的指引下,鼓风前进。
   参考文献:
   [1]谢蕾,李志人.融作文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J].教育(旬刊),2012(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7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