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未来:现状之析与可能之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分论坛上,与会代表针对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别围绕乡村教师管理改革、乡村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新师范”中的乡村教师研究、乡村教师的职业品质、乡村教师培养改革与发展、乡村环境与乡村教师的成长六大议题,共同探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之径。
乡村教师管理改革。针对乡村教师管理改革这一议题,第一组主持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善槐就乡村教育的现状、教师待遇、乡村教育改进、实践探索等内容,与与会代表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代表认为,乡村教师管理改革主要涉及教师管理制度、政策、待遇、管理、个体专业发展等要素,今后的管理改革实践应进一步统筹上述要素,形成合力,进而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
乡村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在培训内容方面,南宁师范大学教师李红从机制建设、制度建设、任务驱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农村薄弱地区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信阳师范学院教师连亚飞提出,可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实践,充实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乡土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在培训方式方面,惠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任邓伟浩提出构建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课程内容、以精准培训助推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深入实践“高校—地方政府—学校”模式、构建区域研究共同体四个教师培训策略;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教师陈耿辉认为,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需求的特殊性,教师培训应该采用短期培训,注重增强培训的精准聚焦、名师引领、现场观摩、多元活动。在课堂优化方面,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顺德希望小学教师石记莲以小学“练作文”为例,采用教育叙事的形式,讲述了如何用自身的教学智慧提升小学作文教学质量。
“新师范”中的乡村教师研究。第三组认为,在“新师范”背景下,可从以下四个问题反思乡村教师研究。一是高校如何为乡村学校建立支持系统。高校可通过成立研究团队、到中小学实地调研、收集研究数据等,加强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为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供理论基础,真正起到桥梁作用,促进高校、政府和中小学校的协同育人。二是如何让师范类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高校可通过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师范生真正了解乡村教师职业,培养其师德修养和教育理想,让乡村教师有地位、有意义、有意思。三是如何实现教师的城乡互动。这需要让乡村教师“走出去”,也要确保乡村教师“再回去”,通过城乡互动调动乡村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切实提高其专业发展能力。四是要为乡村教师提供怎样的环境支持。环境支持是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关键点之一,政府应关爱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乡村学校成为文化高地。
乡村教师的职业品质。第四组以乡村与农村的范畴、乡村教师职业品质及内涵、乡村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培养乡村教师职业的路径与策略为线索,针对乡村自然条件、社会现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教师素养、学生特点等因素开展讨论。与会代表認为,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不能成为教育边缘之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坚定教育助力扶贫事业信心,提高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是乡村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品质。乡村教师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职业热情和职业敬畏,不断探索,不忘初心,引领乡村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乡村教师培养改革与发展。第五组认为,乡村教师培养改革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培养课程上,应注重设置综合素养提升课程、音体美艺术类课程、乡村教师情怀教育课程、教师礼仪教育课程等内容;二是在培养方式上,应实现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并开展乡村义教体验活动;三是在培养政策上,应改善教学环境,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重视人文关怀,以此增强新上岗乡村教师的归属感。
乡村环境与乡村教师成长。第六组分析归纳了影响乡村教育专业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乡村环境艰苦、待遇低,使得年轻教师流失严重,导致乡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乡村学校严重缺乏综合实践、小学科学等学科专业教师,部分乡村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教师职称评定受限,专业发展困惑。因此,必须改善乡村环境,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努力培养全科型师范生,以适应乡村教育发展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