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组织架构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产教融合与高职教改的关键问题
  产教融合是未来10~20年高职教改的大趋势。在国务院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新要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整体教改的推进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改主体创新问题,二是课程体系改革问题,三是质量评估标准问题。[1]其中,教改主体的组织优化是教改取得成功的必备基础;有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各项改革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和整体教改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教改主体组织优化的几点建议。
  二、高职院校整体教改的三个主体
   在高职院校的整体教改中,必须同时突出教师、企业、学生三个主体,缺一不可。这三个主体在整体教改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表1)。
   第一阶段应突出教师主体。改革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最有效的突破口;高职院校整体教改由学院领导班子直接指挥,教务处、人事处、分院、系部、教研室、督导室等部门具体执行,学院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才能够让第一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全面展开。[3]企业和学生,没有直接的行政关系约束,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行动,只能辅助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
   第二阶段应突出企业主体。第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必须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如果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就会变成基于供给方(学校)视角的教学改革,而不是基于需求方(企业)视角的教学改革;就容易出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所说的“两张皮”问题,也就无法实现职业活动过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无缝对接的改革目标。
   第三阶段应突出学生主体。学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教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技能的职业人才;学生也是能力训练和提升过程的直接执行者,教师和企业只是领路人;学生还是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前途的责任承担者。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改实施理所当然应该突出学生这个主体。
  三、教改主体组织架构优化的方向
   产教融合改革的目标,是要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其主要方向是“多元化办学和校企协同育人”,主要手段是“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分别针对企业、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组织架构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组织架构。
  四、项目化课程教改主体组织优化
   (一)企業的组织架构及优化
   企业特定的组织架构,对应于特定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针对特定行业的某一个岗位或岗位群(部门),以实现人才的供需对接。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的时候,必须经过充分调研,深入了解该行业先进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各岗位的用人需求。但是,企业的组织架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持续优化和改进的。所以,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分析研究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优化方向,并通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其衔接;另一方面也要促进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以响应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的要求。
   1.生存发展与组织优化
   任何组织都有生命周期,会面临衰老和死亡,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要么通过组织变革获得新生,要么慢慢走向死亡。在美国,62%的企业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企业只有10%;而寿命超过50年的企业只有2%。企业要获得生存与持续发展,就要通过组织变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调整任务目标,优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等。[4]
   2.效率提升与组织优化
   组织架构优化一方面要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组织架构优化的方向有三个:一是组织架构扁平化,用华为的经验来说就是权力下沉,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炮火;二是管理模式从管理重心在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能制”向管理重心在基层业务部门(项目公司)的“项目制”过渡;[5]三是组建虚拟企业,即由若干个项目小组或企业组成,根据任务分配结合各自的优势领域,分别负责总任务中的一个子任务块,在独立运作的同时通过彼此间的协调和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目标的组织[6]或跨企业的动态联盟。[7]
   3.产业升级与组织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三个方向,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制造业发展水平低;三是高耗能、高污染,能源、资源、环境供给难以持续,增长效益低。服务业的主要问题也有三个:一是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太低;二是服务业结构具有低收入国家特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太落后;三是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太低。[8]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组织架构的创新。
   在经过优化之后,企业组织架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形成以下对应关系(图1):
   需要说明的是:(1)建议把系部调整为二级学院,或称“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等,并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目标行业相对应;(2)应把企业(公司)的业务部门分为主要业务部门和辅助业务部门(如工业企业中的行政、人事、财务、法务等部门),建议针对每一个主要业务部门设置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做到不重不漏、结构完整;(3)针对每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设置一门课程,课程内容与该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技能和工作流程相对应。由于企业的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是按照分工合作的体系来设计的,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也形成了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教师的组织架构及优化
   1.院校行政组织架构
   目前国内院校的行政组织架构基本上都是按照“院校-系部-教研室-教师”这样的模式来管理的。由于在一所院校当中,专业众多、课程众多,院长校长、系部主任等不可能对每一门课程都有深入了解,在日常教学中主要依靠富有经验的任课教师来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1)以“单兵作战”为主。任课老师虽然与院校、系部、教研室的领导和老师都有一定的交流,但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作业与考试指导等方面,主要还是任课老师“单兵作战”为主。
   (2)缺乏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任课老师能够把自己负责的一两门课程上好就很不错了,能够编写出版一本教材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一般不会再去考虑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中所需要的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因此,高职院校中极少有对企业或行业的整体运作有深入了解的人。
   (3)没有企业实战的工作环境。在“院校-系部-教研室-教师”这样的组织架构下,院校领导往往比较倚重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教师并没有处于近似企业实战的工作环境。
   我们认为,在产教融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在现有行政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增加模拟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
   2.模拟企业组织架构
   美国“创业型大学”组织架构的设计是这样的:(1)建立集学术和创业为一体的组织;(2)把创业组织置于行政管理系统之下;(3)增加跨学科的研究机构。[9]我们作为“实用型高校”,可以借鉴其经验,建立模拟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二级学院(行业学院)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也应该进行“角色扮演”,身兼双重角色(图2)。
   有了这样的组织架构,才便于逐步落实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提出的“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等重要举措。[10]
   (三)学生的组织架构及优化
   1.学生现行组织架构
   目前各院校学生的组织架构基本上都是按照“校学生会-系学生会-班级-小组-学生”这样的模式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这样的组织架构便于校内学生的管理和交流,但与未来就业的企业与岗位没有任何关系。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外,还应该在校内、校外为其提供与未来工作环境尽可能接近的场景,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角色扮演組织架构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目的有三:(1)让学生养成与目标行业和就业岗位相关联的思考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2)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组织运行中形成学习训练、实际运用、成果展示、相互评价、调整提高、持续进步的良性循环。
   角色扮演既要针对未来的首次就业岗位,也要考虑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晋升岗位;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针对不同的课程,轮流扮演不同岗位的主管、不同部门的经理和目标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图3)。
  五、产教融合与教改主体组织优化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组织架构
   产教融合不是院校与企业各自为政、分头行动,而是成立产教融合集团,推动全面、深入的合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组织架构(图4)。
   (二)组织架构优化对教改的推动
   建立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组织架构的目的,一是让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积极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二是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形成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三是有利于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
   (三)组织架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通过“引企入教”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也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来自于产业创新,包括为产业创新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以及组织架构的创新;同时,还来自产业政策、资本投入和人才流动等要素的倾斜。[11]因此,产教融合的改革,也为合作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改革的进程中,优化了组织架构,有了组织上的保障,各项改革的计划和措施才能够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马作宽.组织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丁伟华,孙雨佳.炸开金字塔:华为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6]钱光荣.虚拟企业——21世纪组织管理的主流[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16(1).
   [7]胡昭阳.虚拟组织概念及沟通问题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4).
   [8]洪银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J].求是学刊,2014(1).
   [9]陈玲霞.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10]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11]唐广应,赵吴东.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要素分析[J].中国审计,2018(6).
  
   责任编辑 陈春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