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培养高效的人才,教师必须切实做好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数学课堂活力不足。本文就来谈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习兴趣;數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高效的人才,教师必须切实做好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实效性,让高中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呢?
   一、提高备课的质量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要备好教材,就应该清楚新课程标准,明白自己要讲的是哪些内容,所讲的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教学过程中要懂得突出重难点。
   我们经常说备课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那么就会出现盲目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更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才能找到适合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高中生常常会对新的公式和运用知识解题产生疑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再过渡到新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平面向量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就很容易接受空间向量的新知识了。
   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教学。教师经常是直接根据书本给出数量积的定义,没有对数量积概念的引出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其实,我们可以从物理的力的角度去阐述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体现数学从生活来,到生活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教师必须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符合高中生的水平,设置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可以太难。比如在讲授《正弦定理》这节课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勾股定理吗?”这个问题就偏简单,学生会容易通过机械的记忆说出勾股定理。或者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三角形还有什么定理吗?”这个问题又太广泛,学生比较迷茫。
   其实,教师可以这样做一个设问:“同学们,我们初中已经学过了直角三角形,大家研究看看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设问,学生很容易通过初中学过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值与边之间的关系,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这时,教师就可以抛出新的问题:“锐角三角形有这样的关系吗?”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发现锐角三角形也符合正弦定理。学生通过类比,会自觉地提出新的问题:“老师,钝角三角可以吗?”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受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在上课前,教师还要准备好适量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教师应该针对大纲要求,合理地选择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练习不宜过多,选题要典型。甚至可以分层设计作业,可以把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能够有效地避开“题海战术”。学生可以必做一些基础知识的习题,选做一些基于教材,由浅入深的拓展题。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中生很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如果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取得不了什么效果。教师在理解和把握好教学内容后,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问题。这样,让难点变得不难,抽象的变得不难懂,数学课堂才能变得有趣,焕发活力。
   例如,教师讲《基本不等式》这节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从网上搜索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培养数学文化素养。也可以指导学生从图形中找不等关系,还可以走入学生中和学生比身高,使学生更直观地接受不等式关系,让他们从被动地变成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数学。
   教师再接着讲解基本不等式运用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a,b必须先满足是正数,第二个条件:在求最值时要注意必须满足和是定值或者积是定值,第三个条件:在求出定值后,还要检验是否能取到定值。
   教师在讲解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基本不等式运用的相关问题时,经常发现学生会掉进题目预设的这三个陷阱。当教师指出其问题后,学生都会恍然大悟,但是在以后的做题中还是经常忘记。怎么办呢?我在教学中,就结合中国古代诗词的美,编写了一个小口诀: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正二定三相等。
   马卡·连科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巧妙地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喜欢上数学。
   在讲解统计中变量与变量的是否相关问题时,我发现学生常常会混淆卡方大小和方差大小的区别,经常张冠李戴。我就结合实际教学,编写了一个口诀:方差越小越稳定,卡方越大越相关。
   三、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
   过去,教师大都是“满堂灌”、“填鸭式”地教学,这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一点兴趣也没有,对知识也不明白,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经常说“在课堂上,老师说的我都听明白了,但课后做作业时,我总是感到困难重重,不知道该怎么解答”,这其实是学生的数学思维片面引起的。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常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较快地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因此,如果能够适当地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可以促进学生吸收、消化知识,大大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师还可以合理地分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的人数尽量相同。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再由小组长汇报成果。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对他们的成果进行验证。还可以让学生改变绳子的长度,然后观察结果的变化。比如绳子和定点的距离一样长时,动点的轨迹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绳子的长度小于定点的距离,又是什么样子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