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课题从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就当前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不足而提出课内文言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课内文言阅读即为基于部编教材的课内古诗文的阅读教学;所谓课外阅读即为基于课内古诗文内容相结合的课外阅读拓展。此教学模式以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和精准的理解,争取把古诗文教学价值最大化,正确定位于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关键词:课内文言阅读;课外阅读;文化传承与反思
  一、 文言文加强的前因与现状
  语言是交流工具,文言文到白话文,巨大的变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语言表情达意上的变化。封建政治制度于1911年的消亡,西方新思潮的引进,新文化浪潮的冲击,都必然要求白话文的产生。白话文对近一百年政治经济文化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但是,这直接导致了与几千年古文化的文化断层,不少的读书人再也看不懂文言文,仿佛一株五千年的大树,只能停留在近一百年的新枝嫩梢上,不能追根溯源,这于文化不能不说是重大损失。就像经过汉、魏、六朝发展,形式已经完美的骈文,在中唐古文化运动中被猛烈批判连篇累牍,不过月露之形、风云之状,反而要去学先秦与秦汉的散文。事实证明,也正是古文运动,它开启了词与唐宋散文的深宏犷美的大门!如果没有打破传承,文化必然是枯僵而毫无生命活力的。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会经历滥觞、发轫、式微的过程。它的积极作用与对文化的束缚都是相伴而行。“破”后白話文已“立”,那么传承的必要便显现出来。那么,加强文言学习也是形势使然。而这个过程中,对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必然提高。
  二、 模式的提出与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是基于大量阅读后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教学和检测,通过多样阅读来激发孩子正确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完善人格。因为一百年间致力于发展白话文,以及文化思潮上对文言的否定,所以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文言积累相对不够。
  (一)阅读现状使然
  语文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是极其重视的,也做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定,尤其是部编教材标准中更是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在教材中也做出了很好的体现。在各地的中考等大考中也相应体现,可谓全民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原因大致有三:1. 初中教学“重理轻文”现象还很严重,致使孩子缺少看书时间。课外阅读形同虚设。2. 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课内、轻课外”现象很严重,自然对学生的引导上也会出现偏差。3. 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初一读《西游记》,之后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都因文字障碍而停滞不前。这也是孔子强调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通过有效的启蒙,培养出一批“乐之者”,善莫大焉!
  (二)传统文言教学模式使然
  1.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2. 疏通字、词、句。3. 分析思想感情。
  此教学模式,有其很特别的优越性,那就是文言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是有效的,学生可以看到句子就大致理解意思,看到加点虚词可以迁移解释,看到加点实词也可以解析一二,看到故事也可以简略概括故事情节和分析相应的人物形象。这是基于知识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大概清楚。但是古典诗文体系是不清晰的,诗文文化背景是不明朗的,也是缺乏感受机会的。为此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茫然与越位将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应该正确定位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为此笔者提出初中古典诗文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即课内古典诗文精读和课外古典诗文相关阅读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古典诗文教学,从而进一步了解一个文化名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情怀。进而逐渐对中国文化体系有粗略的了解,激发孩子自主进行深层次解读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一批古诗文爱好者。文言文教学,重点基地当然是课内文本教学,就课内阅读。但是古诗文源远流长,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必要补充是必须的。
  三、 模式的实践与反馈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部编教材使用更是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现从两方面作简要阐述。
  (一)同一作者系列延伸
  在初中语文教材编辑中涉及同一作者的作品篇目其实是比较多的。而这一现象必定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探索点,如果能够把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有效整合后加以理解和教学,那必定会让学生对这一作者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并且能形成符合其文化涵养的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了解作者、了解作品、感悟作者、感悟作品的目的。这既是对一大人物的了解和传承,也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了解和传承。现举例加以说明。
  案例1:《归园田居》教师通过直接听写的方式让几位学生直接板书,其他学生也是相应完成听写工作。听写后对“境”和“镜”“尔”和“而”“忧”和“悠”“辩”和“辨”都做了一定评析,效果不错。所以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把诗歌内容也大致熟悉好,但是对于诗人的归隐生活,对于“此中有真意”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其实孩子们还是一知半解的。为此,出示《归园田居》的“一”和“三”,都有相应的解释。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期间的“真意”。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足以理解“欲辨已忘言”。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合其他几首足以让学生认识诗人的愿望所在,自然也了解了他的归隐生活,从而了解诗人高洁的人生志向。要求学生与课文进行印证式阅读,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在魏晋文风甚至中国文化史上卓著的地位。
  (二)同一作者的深刻解读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触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了解时代。
  案例2:初中教学苏轼的作品是占有一定比例的。如《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几个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但是总归对其本人是碎片的解读和理解,自然也很难了解人物精髓所在。内容不同,风格迥异,很难形成全面化理解。为此,利用每周阅读课,专门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纪录片《苏轼》,一共六集,进行整体化了解人物。并在每集均设置相应资料来加以内化。   1. 主要是针对纪录片内容进行识记了解性填空。毕竟,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从中也可以获悉思想动态变化及其原因。
  2. 抄写诗词。抄写是为了最基本的掌握和巩固,为背诵诗词服务。如《蝶恋花》《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3. 拓展阅读。根据纪录片提到的一段史实为背景寻找相关文言文素材,进行字词理解、断句、翻译、人物解读等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人物、了解文化。如《苏轼私识范仲淹》。
  六集看完,随苏轼了解了很多。了解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解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解他的“黄州惠州儋州”的辗转一生。同学们对苏轼感兴趣了,为宋朝庆历新政核心人物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不以个人得失而寄情山水,却始终关注民生家国的襟怀感染。对苏轼在沉浮中不消沉、不沮丧而是坦然面对的态度有所感悟。孩子们没有负担和压力,只有朗诵和体会。
  古诗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几个实词、做几道虚词的练习,而是为了让学生有能力去品鉴文章思想內涵美,读一首诗,念一个人,让他们在我们心中再活一次。就像同事们所说:每一个文化人,少年时都不能少了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侠;每一个中年人的生命里,都不应该缺了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能帮助我们越过每一个激流洄旋的暗礁。如果说青年时期曾激励过我的是苏轼,那么在中年时期,他会温暖我们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
  (三)巧妙利用“批判”,让学生在“挑刺”中前行
  古诗文中,毕竟因为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很多的思想与现代产生的很大的变化,倘若不分好恶全盘接收,确实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而这种批判学习的能力,就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文章后面有一个题目:你是如何看待张乖崖的做法的?
  按照参考答案,他是一个清廉自守、明察纤毫、执法严明的人。
  但是有学生开玩笑地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他自己也一日杀一人,千日杀千人,一万天就杀一万个人。”
  有的学生也在说:“一文钱就被杀了,就是态度不好嘛,态度好一点就不会被杀。但是定罪也太重了。”
  看到大好机会,学生有兴趣,讨论激烈,索性让他们去咨询法律人士。显然从法理上,犯了“论心定罪”错误,也违背了刑法的罪责行相适应的原则。
  “然而这则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
  因为张乖崖所做之事顺应民心,他自身也清廉自守。但是一个清廉的官就能做这种与法律相悖离的事情吗?
  原来中国古代重人治,而轻法治。导致罪与罚,完全看长官意志,而不是依据犯法大小和证据来定罪,这也是每个朝代屡贪不止,刑法严苛却得不到执行,偶尔有几个清廉的官员就大书特书,而不是靠法律来约束人不让人犯罪的。到后来就有看过《大秦帝国》的人来论述法制之必要。
  在争论与寻找证据中,阅读,自然而然进入的深水区,这种自在的阅读,岂是做两篇文言文练习可以达到的效果?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取“同一作者作品系列的延伸”的阅读教学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教师本身素养要求较高,教师可以就这一作者同一题材或不同题材进行比较或补充阅读,相辅相成。对于一种泛型题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由阅读。不管是教师带读还是学生自主,都要就一个或一类探究性问题展开探究,以感悟一种情怀,理解一种做法,了解和感悟一种文化。
  至于“不同作品的互相渗透”的阅读教学法,也即是在对作者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体会。就文化现象和作者情怀进行互补式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然一切教学都要符合逻辑,符合人性,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选择阅读和批判性阅读也是极其重要的。再了解一种文化的背后,同样可以去深思这类文化特色,了解其文化孕育的背景环境,以合理“古为今用”。
  课内文言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好好奉行这种教学方式以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和精准的理解,争取把古诗文教学的价值最大化,正确定位于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陆精康.漫步于典雅之间——中学文言诗文教学散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韩飞燕,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7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