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开发和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景萌 李宏昌

  摘要 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内涵”为逻辑起点,从贵州区域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参考“欧盟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通行、科学而规范的教育质量标准,以“6个一级质量目标”为开发基础,以“28个二级质量目标”为拓展维度,共设计与开发了贵州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进程中的87条质量标准。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目标;质量标准;标准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童编号 1008-3219(2019)29-0017-06
  打造“目标链”与“标准链”是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中的基础性工程与关键性环节。无论是专业与课程,还是教师与学生,其质量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及达成度,与其对应标准开发与设计专业性及可操作性密切相关。实践证明,通过高标准引领高水平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为此,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强调指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课题组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内涵”为逻辑起点,设计与开发了贵州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进程中的87条质量标准,为推进高职院校切实履行课程建设质量主体责任,实现高标准引领贵州高职院校高水平创新发展提供具有参考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意见。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
  所谓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通常是指高职院校“适目的性”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等契合“多元顾客”(学生及家长、学校及教师、用人单位及未来岗位与社会期望等)需求的程度及能力。
  (一)适目的性
  “适目的性”主要是指“学校、二级院(系)、专业等层面课程建设规划及方案等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示范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目标明确、保障有力、过程规范、体系完整”;“课堂教学态度端正、内容充实、方法得当、效果良好”;“实习实训开课条件充足、设备先进、成效明显”;“课程考核目标明确、程序规范、方式方法科学、注重实效”;“课程效果评价与‘诊改’机制健全,能够及时推进课程体系优化”等维度在契合学生及家长、学校及教师、用人单位及未来岗位与社会期望等需求。
  (二)需求
  需求分为显性需求、隐性需求和必须达标的需求。
  显性需求。一般是高职院校切实履行课程建设质量主体责任,在学校统一领导下,通过咨询相关领域专家,由各课程团队负责人带领,全体课程团队成员参与,共同制定保证课程质量的相关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标准的明确要求。如,《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课程带头人建设方案》《课程层面诊改子方案》《课程诊改实施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年度质量报告》《课程2016年度自诊报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学生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校内办学资源优化方案》《课程团队管理办法》《课程团队带头人工作职责》等,都按照“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的内部质量改进螺旋开展工作,凝练各自特色。
  隐性需求。一般是指高职院校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进程中对学生及家长、学校及教师、用人单位及未来岗位与社会期望的、隐性的需要或诉求。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发[2016]31号)强调指出的:“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进程中,“既要把显性教育进一步强化,又要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积极探索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只有这样,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中,才能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过程,将课程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全面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深耕内涵、优质发展。
  必须达标的需求。一般是指党和国家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指导思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对高职院校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进程中有关标准、规格、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与硬性指标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国家层面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等国家教育部的专项工作部署、指导意见及具体要求等;《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和《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贵州省地方行政法规和具体需要或要求。
  (三)契合需求的程度及能力
  一是高职院校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契合“多元顾客”需要和诉求的程度。如,学校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的基本理念、顶层设计、规划布局、主要措施、具体方案等要契合“顾客”的需要与诉求,特别是在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更好地帮助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术技能、培育学生实用的创意创新创业素质,进而有效提升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不断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及家长、学校及教师、用人单位及未来岗位与社会期望等的需求度與满意度。   二是高职院校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契合“多元顾客”需要和诉求的能力。课程及其体系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行业产业融合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的“专业链”要建在“产业链”“人才链”上,其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专业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都要与典型工作任务、岗位核心能力、工作过程(或流程)、行业企业人才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需要与诉求高度契合。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日益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的主流趋势与首要选择,这种体系“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把培养目标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知识本位’课程结构框架,探索构建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据此,课程建设质量更深层次的内涵是要求高职院校具备积极践行优质课程建设理念的能力、自觉强化“岗,课,证”深度融通的能力、有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的能力、强化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能力、打造数字化课程开发的能力、精心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课程建设质量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能力与素质。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目标
  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目标是指高职院校在提供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等以契合“多元顾客”需要和诉求的程度及能力维度领域上所追求或达到的目的。高职院校要提供“适目的性”的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等,以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服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客观上要求不断提升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的综合质量与整体水平。事实上,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才能更好地契合专业建设和企业行业产业融合以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人才链”上的客观需要,才能通过选择通识课程、夯实公共课程、整合专业课程、打造核心课程、精简方向课程等,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术技能、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在诊改背景下,开发和设计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是高职院校全面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内容与有力推进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一般是指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体系开发和设计等相关活动及结果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学校、二级院(系)、专业等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方案、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指导意见、课程团队管理办法、课程团队带头人选拔与培养办法、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辦法、学生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建设质量报告、课程质量考核办法、课程建设质量自我诊断与改进报告等与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直接相关的各级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原则、管理办法等高职院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上述标准又具体体现为高职院校学校层面、党政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岗位职业及标准、工作制度及流程、管理与服务标准等。
  四、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
  本课程质量标准体系,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和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职教诊改[2018]25号)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满足需要为目标、以彰显特色为重点”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诉求,从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贵州高职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贵州高职院校校情出发,认真参考当今国际发达国家及地区通行的、科学而规范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从“课程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示范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目标明确、保障有力、过程规范、体系完整”“课堂教学态度端正、内容充实、方法得当、效果良好”“实习实训开课条件充足、设备先进、成效明显”“课程考核目标明确、程序规范、方式方法科学、注重实效”“课程效果评价与‘诊改’机制健全,能够及时推进课程体系优化”等“6个一级质量目标”为开发基础,以“28个二级质量目标”为拓展维度,共设计与开发了贵州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进程中的87条质量标准。
  一是学习当代国际发达国家与地区关于课程标准的先进经验与通行做法。如主要学习“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欧盟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方面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
  二是借鉴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是参考了查代春著的《学的视角: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实践研究》(2015)、周萍等著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一一教学质量保障研究》(2015)和上海高教育评估院组织编写的、胡寿根主编的《高职院校教育评估指标研究》(2014)、汪泓等所著的《地方特色本科院校教育评估标准研究》(2014)、张伟江等所著的《学校教育评估指标设计概论》(2011)、张伟江主编的《教育评估标准汇编》(2009)等学术著作中有关教育评估及标准的论述与阐释问。
  三是参考国家和贵州省权威部门公开发布的信息与数据。“87条课程质量标准”中涉及到的质量控制点等数据与信息,主要参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贵州省教育厅公布的《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贵州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7所省级优质校建设单位和其他部分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5-2019)》等国家、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业权威研究机构的信息、数据与案例,同时考虑到贵州高职院校发展的整体情况与阶段性特征。
  综上,结合现有本研究团队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初步设计和开发了贵州省高职院校课程及其资源整合与其体系开发和设计的质量控制点,进而为诊改背景下科学开发与精准设计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了具有专业性、可操作性的参考样本,贵州省高职院校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9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