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蕾 朱卿莹 于婧

  摘要:现阶段,国家机构大力改革。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较大的挑战,须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文章以湖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简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分析现阶段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以在线网络课程、微课、微信公众平台和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及“学校—基地—企业”等多方位合作的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技能水平人才。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化;机构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143-02
   一、现阶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属于理科性质的地理学和工科性质的城乡规划的交叉学科,应突出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1]。该专业是基础应用学科,人才培养应充分适应社会需求。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包括政府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继续深造。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校企合作等渠道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通过探索“互联网+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学校—基地—企业”等多方位合作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知识框架构建能力和技能水平。
  (一)“互联网+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安排,“互联网+教育”成为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2],包括MOOC课程、微课、微信公众平台、虚拟平台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数字化教学模式。
  1.在线网络课程。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大力推进网络教学和双语课程构建,提倡主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构成的立体化教学系统,積极推进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提升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科研的现时性。
  2.微信公众平台。结合课程知识框架体系,搭建基于微信平台的微信学习交流群、微信学习公众号或微课程,实现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实时共享;引导学生借助移动设备,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微课程的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调查等;对用户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实时推送国家最新政策、实践示范及科研动态,提升学生对学术前沿和实践试点情况的认知。
  3.虚拟课堂。在城市详细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道路与交通规划等规划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虚拟技术构建规划优秀案例的三维模型,演绎现状变迁或未来规划场景,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和形象化,提升学生对规划过程的感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4.翻转课堂。积极探索提升学生课堂和社会参与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汇报、辩论赛、小组自主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针对社会实践能力较强的课程,应组织学生自主实践,为求职和专业素养培养提供扎实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交流与合作成了可能。
  1.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以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创新实践和独立实践课为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教学实训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规划制图、3S技术应用、社会与规划调查、规划文本写作及口头表达沟通等专业技能,强化专业实践应用能力[3]。
  2.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合理高效的师生教学科研交流机制,吸纳本科学生加入导师的纵向科学研究项目和横向实践项目,充分利用项目经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自主科研和自我实践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专业系统观[4]。
  3.实践性教学模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突出“走出去,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多参与专业实习过程,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规划实践及相应技能的应用,将专业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5]。
  4.校企协同合作教学模式。针对专业特性,与规划部门和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5.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方案,包括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学术报告、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外专业公益活动以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规划师教学培训。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现势性,需要在社会动态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现阶段,国务院机构改革,部门权责和职能发生变化,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均会发生较大变化。而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导向。
  参考文献:
  [1]刘静玉,王丽坤.地理学视角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12):210-212.
  [2]蔡樱.大数据技术下个性化在线教育互动式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4):131-134.
  [3]税伟,王前锋,许章华,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122-123.
  [4]谢生荣,陈冬冬,吴仁伦,等.基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思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223-224.
  [5]李涛,梁晓芳,陈德宁,等.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野外教学实习的思考——兼论韶关实习基地的建立[J].教育现代化,2016,3(21):177-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