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一个教师自组织的案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雅英

  教师自组织是在教师自发、自觉、自愿条件下形成,并主动接受学校指导的教师组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自组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得到了广泛重视。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而言,在自组织的场域中,他们通过相互间的观察、参与、模仿、互动、反思,逐渐获得成员资格以及对于教师身份的确定和肯定。
  一、在共同愿景下组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
  罗租小学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他们学历高,专业基本功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在专业发展中处于起始阶段。他们尚不能熟练地处理教材,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专业规划意识薄弱,不能恰当处理好个人素养提升和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常在自我阅读、教学工作和一些事务性工作中盲目打转,忙得焦头烂额,却收获甚微。
  青年教师不甘现状,迫切希望快速成长。于是,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工作实效。他们互相取经、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甚至主动邀请校领导前去指导。很快地,他们的举动引起了学校的高度关注。校领导经过商议,决定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同体确立发展规划,以同伴互助发展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制度支持为保障,力争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专业技术领先、科研水平高超的精英队伍。
  二、在任务驱动下设计共同体成长体系
  在任务驱动下,一个目标达成了,教师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其更多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效率、兴趣和能力,逐步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基于任务驱动,共同体的组织者在学校的支持下设计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体系和发展规划,希冀在循环的学习任务进程中,逐步实现教师能力大发展。(见下图)
  三、在同伴互助下形成共同体合作文化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与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 教研座谈,互助常态。共同体有固定的教研座谈时间,每次座谈先确定活动主题、教研任务、合理分工,共同研究。教师提前准备,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总结教学经验,归纳教学方法。在座谈时,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发。
  2. 教学研讨,互助提升。共同体十分注重教学实践,通过开展汇报课、研讨课、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等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评课,人人参与、人人献策,青年教师直面难点和争议,实现研究的透彻性,大家在思考、学习、反思、创新中不断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水平。
  3. 交流分享,互助成长。学校定期开展交流分享会,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对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问题相互切磋、研讨,促使教师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理念。
  四、在学校制度规范下建设共同体支持体系
  学校制度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学校不断优化教师共同体建设的支持保障制度,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发展积极性;促进了教师间合作互信、坦诚相待和良性竞争;促进教师在共同体内找到归属感、认同感,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1. 建立日常跟踪制度。学校加强日常沟通、规范日常支持。平日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动态,并根据需要聘请教育专家当面指导,提高教師与专家交流、探讨的频率,加快教师前进的步伐。
  2. 建立激励机制,健全运行保障。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理念的教师工作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关注未来发展;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激励学校上下形成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3. 建立常态化的考核与评估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内含成长发展规划表、活动记录表、获奖证书等。学校定期检查成长档案,督促大家积极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过程性考核,给予优秀、良好、合格等级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综合性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级、晋岗的重要依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