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习风格对大学生网络同伴评价深度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婷 柏宏权 李陆云 魏如梦

  摘   要:同伴互评是现阶段网络学习评价领域研究的热點话题。同伴互评领域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学习风格是影响该教学活动效果的因素之一。文章根据科尔布(Kolb)的学习风格量表对被试对象进行分类,设计并开展了基于“线下教学,线上互评”混合教学模式的同伴互评活动;依据评价深度内容分析表,对同伴互评中产生的评语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学习者学习风格差异对网络同伴互评过程及其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持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互评中的评价深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聚敛型学习者在互评中评价深度最深;②学习者学习风格并未对其学习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但其在互评中的评价深度可以预测其学习结果。因此,开展同伴互评活动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习者学习风格差异,提升同伴互评中学习者评价的深度。
  关键词:同伴互评;学习风格;评价深度;学习结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3-0035-07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同伴互评作为形成性评价方式之一,改变了教师作为单一评价者的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赋予了学习者评价者角色。因其强调学生的评价参与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随着同伴互评活动开展方式逐渐多样化、网络化,其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互评活动中的评价主体,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会影响同伴互评实施效果。而学习风格作为学生个体差异重要影响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作用不容忽视。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会使其在互评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同时会对小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为探讨学习者学习风格对大学生在网络同伴互评过程中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评语类型构建评价深度内容分析表,采用准实验的方法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开展网络同伴互评活动,收集并分析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网络同伴互评过程中提交的评语文本及学习结果,挖掘学习风格对网络同伴互评过程的影响。最后依据研究发现,为同伴互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建议。因而,本研究变量关系如图1所示。
  本文研究的问题为:①学习者学习风格对其在网络同伴互评中评价深度产生的具体影响是什么;②参与网络同伴互评活动后,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有何差异。
  二、文献综述
  1.学习风格分类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界定,虽然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体现的本质特征基本相同。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1]。学习风格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信息处理、知识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特点[2]。通过分析不同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种相对稳定的且带有独特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等因素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者学习风格进行了分类。从学习过程角度可以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划分为适应型、分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3]。基于学习者感知偏爱方式可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划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触觉型等[4]。汉森(Hanson)提出了感官思考型、感官感受型、直觉思考型和直觉感受型等四种学习风格类型[5]。
  在众多学习风格类型划分中,其中科尔布所提出的学习风格类型是目前国内外广为接受的经典模型。因此,研究中采用此模型来划分学习者学习风格。科尔布模型利用“CE/AC”和“AE/RO”两个构面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划分为四种类型,即适应型、分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如图2所示)。此外,根据科尔布的观点,在学习方式与学习倾向方面,不同学习风格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2.学习风格与同伴互评中评价深度相关研究
  同伴互评能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6]。融入同伴互评的课程教学能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内容的有效互动[7]。在同伴互评活动中,学习者作为评价者,需要对相同学习环境中其他同伴的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等赋予等级或评论[8]。有效的同伴互评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增强学习者批判与反思能力[9],提高学习效果[10],还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11]。相关研究表明,同伴互评活动效果的实现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殷宝媛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评价者个体差异因素、评价者执行成本因素、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利益相关性因素会影响同伴互评效果[12]。现有研究多从同伴互评操作与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两个层面进行相关探究[13]。尤其针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相关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多从学习者的课程知识水平、执行思维方式、学习风格、情绪、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探究这些个体因素对同伴互评效果的影响[13]。柏宏权等关注互评活动中学生情绪体验这一个体因素,并通过开展实证研究证明同伴互评中学生对评语产生的情绪体验会影响同伴互评活动效果[14]。格雷兹探究了学生自我效能感这一个体因素对同伴互评的影响[15]。韩庆年等指出对学习者个体因素差异的关注将会是同伴互评研究的趋势[16]。因此,学习者作为同伴互评活动中的参与主体,教师在安排互评活动时需充分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设计同伴互评活动。
  学习风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是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若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习风格,将会有效激发和维持其学习动机[17]。此外,最佳的教学需首先判断学生学习风格,以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提供教学材料和学习支持服务[18]。目前在同伴互评活动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关注到学习者学习风格对同伴互评效果的影响,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学习者学习风格与同伴互评电子作品的信度与效度有关[12]。在同伴评价中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将会有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19]。马志强依据所罗门学习风格中“理解”维度将学习者分为序列型与综合型,表明同伴互评活动中相对于综合型学习风格学习者,持有序列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作品质量提升较快[13]。   综上所述,在网络同伴互评研究领域中,已有研究者注意到学习者学习风格这一个体因素对该教学活动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探讨学习者学习风格这一个体因素对同伴互评活动结果的影响,并未深入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对同伴互评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同伴互评活动,深入探究学生学习风格对其在互评活动中评价深度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将同伴互评活动中学习者产生的评语文本、作品得分等作为研究的主要数据。首先,根据研究主题选定实验对象,并确定实验工具。其次,完成同伴互评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最后,搜集相关数据,并借助SPSS软件完成数据分析。
  1.研究对象确定
  被试对象为南京某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一年级新生,共41人。作为大学新生,其专业知识积累不深,并且学生间熟悉度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课程先前知识水平与人际关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开展同伴互评活动之前,研究者采用以下步骤筛选出了被试对象中学习风格特征明显的学习者,确定了最终的研究对象。首先,研究者使用目前较成熟的科尔布学习风格量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LSI)来测量学生学习风格。共发放问卷41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6%。其次,研究者依据科尔布学习风格量表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有效问卷中学生CE、RO、AC、AE、AC-CE与AE-RO的值,并依据图1的学习风格类型图来划分其所属类型,剔除3名学习风格不明显学生。最后,研究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删除剩余的37名中学习风格不明显的学生,最终确定研究对象20名,其中适应型4人,分散型5人,聚敛型5人,同化型6人。具体抽样过程如表1所示。
  2.评价深度内容分析表
  本研究中的评价深度是指同伴互評中学生给出文本评语的深入程度。目前针对评价深度的研究,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量化。严加利通过分析海盐教师博客群体的互动深度,从浅度、中度、深度等三个维度量化分析了教师博客交互的状况和深度[20]。彭敏军从评语数量与质量角度,将同伴对作业的回复划分为了无关、浅度、中度与深度等四种类别[21]。针对互评活动中评语类型相关研究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评语类型进行了划分。柏宏权将学习者在互评活动中产生的评语文本划分为了纠正型、加强型、建议型、说教型、反思型与疑问型等类型[14]。蔡今中从无关、情感、认知、元认知四个维度划分同伴互评中评语类型[22]。
  通过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收集的评语文本,本研究借鉴并改进了蔡今中所提出的评语类型内容分析体系和彭敏军对于评价深度的分类,将同伴互评的评价深度划分为了无关评价、浅度评价、中度评价与深度评价四个层次。再将无关、情感、认知与元认知等四种评语类型与评价深度相对应,构建了适合本研究的评价深度内容分析表(如表2所示)。
  3.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定
  每次同伴互评活动中,学习者提交作品后,教师对其进行评分。实验结束后,将学习者每次作品得分的平均分作为其最终得分。
  4.同伴互评活动的实施
  本研究在“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开展为期16周的同伴互评活动(如图3所示)。该课程采用基于“线下教学,线上互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Flash技术动画的设计与制作、交互多媒体作品创作等,主要以项目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研究使用“腾讯QQ空间”作为开展互评活动的平台。该平台具有电子作品上传功能,对于上传的作品可以直接进行浏览、点赞、评论等操作。开展同伴互评活动前,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添加用于发布作业的账号,并进行同伴互评的培训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同伴互评活动过程。开展同伴互评活动时,被试者自由选择作品并参考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开展互评活动。
  四、研究结果分析
  同伴互评活动结束后,对搜集到的评语依据构建的评价深度内容分析表逐条进行内容分析,以此来完成对本研究研究问题的探究。为保证编码的信度,在处理过程中由3位研究者对同伴评价的深度分别编码,若编码不一致,则遵循协商一致原则,完成同伴评价深度的统计。
  1.学习者学习风格对同伴评价深度的影响
  按照评价深度内容分析表,对学习者在同伴互评中产生的评语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无关评价是指评价者给出的评语与课程内容无关,共13条,所占比例为4.30%。浅度评价是对电子作品整体设计的判断,表示支持或者反对,例如“做的非常好”、“很棒”等评语,共97条,占比32.12%。中度评价数量最多,共计137条,占比45.36%,即评价者会以直接的方式对其作品进行称赞或告知被评价者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如“指针有点偏”、“手臂衔接有问题”、“设计很有创意”等。深度评价是评价者较全面地指出被评价者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或针对作品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知识、技能等进行评论,以引发被评价者的反思。例如“很有创意,颜色搭配比较好”、“整体颜色搭配不错,如果轴心能够在准确一点就更完美了”等评语,共55条,所占比例为18.21%。通过对各类评价深度评语所占比例分析可知,相对于浅度评价和中度评价,同伴互评中产生的深度评价较少。
  为探究学习风格与评价深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以学习风格为自变量,以评价深度为因变量进行卡方检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显著性概率值sig.为0.009,小于0.05,表明学习者学习风格会影响其在同伴互评活动中的评价深度。
  学习风格与评价深度的交叉表如表4所示。横向分析表明:分散型学习者评价深度在浅度评价(AR=2.5)较中度评价(AR=-1.8)存在显著差异;聚敛型学习者中度评价(AR=3.3)较浅度评价(AR=-2.2)存在显著差异;适应型学习者与同化型学习者特点不显著。纵向分析表明:分散型学习者的浅度评价(AR=2.5)显著多于聚敛型学习者(AR= -2.2);聚敛型学习者的中度评价(AR=3.3)显著多于适应型学习者(AR= -0.8);评价深度属于无关评价与深度评价的评语占总比例较少,适应型、分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学习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2.学习者学习风格对其学习结果的影响
  四种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学习结果表明,聚敛型学习者的课程得分最高,平均分为90.1分,其余依次为适应型学习者89.2分、同化型学习者87.5分、分散型学习者86.8分。
  为检验参与同伴互评活动后,评价者的不同学习风格是否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结果,以评价者学习风格为自变量,以课程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显著性P为0.431,大于0.05 ,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参与同伴互评活动后的课程学习效果差异不显著,即在同伴互评活动中,学习风格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没有造成直接的影响。
  研究者进一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价深度为自变量,学习结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检验统计量F值为4.432,显著性水平为0.005(<0.05),说明同伴互评中评价深度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影响显著。换句话说,学习者在网络同伴互评中的评价深度不同,其课程学习结果不同,数据分析得到:深度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89.1)>中度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88.8)>浅度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87.8)>无关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86.9)。在同伴互评中评价深度越深,其学习结果越好。由此可以推断,在同伴互评活动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对课程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间接的。
  3.总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①同伴互评中,学习者学习风格会影响其在互评活动中的评价深度。由评语内容分析体系可知,持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给出的评语类型存在差异。聚敛型学习者给出的评语多为认知类型的中度评价,分散型学习者给出的评语多为情感类型的浅度评价,适应者与同化者特点不显著。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通过影响其在互评中的评价深度间接影响其学习结果。在同伴互评中,学习者评价深度越深,其学习效果越好。
  在同伴互评活动中的评价深度上,聚敛型学习者与分散型学习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适应型学习者与同化型学习者特征不明显。根据科尔布的学习风格理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与表现,聚敛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倾向于主动实践和抽象概括,偏好技术工作,喜欢通过主动方式参与来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散型学习者倾向于感受学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对人际关系感兴趣,并喜欢团队工作[23]。因此,聚敛型学习者喜欢以动手操作的形式获得课程知识,在制作电子作品方面优于其他类型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较深。这使得他们在同伴互评中较持有其他学习风格的评价者对同伴电子作品的评价深度要深,多给出属于认知类型的中度评价。分散型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低于聚敛型学习者,使得该类型学习风格的评价者在同伴互评电子作品中的评语多属于情感类型的浅度评价。
  学习者在同伴互评活动中以评语形式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其评語深度越深,其自身学习结果越好。即学习者在同伴互评中的评价深度可以预测其学习结果。该结论与蔡今中(Tsai)、景雁路(Lu)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学生在评价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会促进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从同伴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进而促进自己学习效果的提升[24]。本研究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实证研究丰富了目前相关研究。证实了若学习者在互评活动中对同伴作品的评价深度越深,说明学习者在评价的过程中认真查看了同伴作品,并对自己作品进行深入思考,使其在互评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以加深,最终使得其学习结果也得到提高。评价者撰写评语的质量能够预测其自身完成作品的质量[25]。当学习者在互评活动中提供不同深度的评语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向同伴提供深层次评语过程中,会认真对同伴作品的进行查看,并针对同伴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看法。因此,为同伴提供深层次评语的学生,也会促进其自身学习效果的提高。
  五、研究启示
  同伴互评其本质归根究底是一种合作学习。互评小组的划分方式是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上述结果分析表明,学习风格的不同使得学习者在同伴互评过程中的表现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学习结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同伴互评时需考虑学习者学习风格这一个体特征。
  1.基于学生学习风格建立学习共同体,创设积极、深层次评价氛围
  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在评价深度方面的差异,可以使其在互评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使学习者之间互相影响,优势互补。因此,可以在开展同伴互评活动时,从学习者学习风格角度出发,建立学习共同体,尽量将持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划分在同一小组,使得每位学习者都可以在学习共同体中得到最大化成长。
  教师可在学习共同体中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实现对话主体权利平等,掌握对话的策略技巧等来促进学习者之间互动[26]。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评价深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聚敛型学习者给予的评语多属于认知类型的中度评价,分散型学习者给出的评语多属于情感类型的浅度评价。首先,教师可以在互评活动中借助分散型学习者为学习共同体创设积极的评价氛围。同伴互评活动中评价氛围会影响学习共同体中其他学习者的情绪与行为等,积极的评价氛围可以使得学生感觉到轻松愉悦,使得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位学习者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意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与聚敛型学习者搭建具有引导作用的对话有意识地提升学习共同体中持有其他学习风格学习者的评价技能,以此促进学习共同体中的评价向更深层次发展。教师在开展同伴互评活动时,依据学习者持有的学习风格构建学习共同体,并通过创设良好的、深层次的评价氛围,可以使得每位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学习结果。
  2.基于学生学习风格建立同伴互评模型,优化互评过程
  针对目前同伴互评环节中存在设置简单、评价效率低等问题,许云红等学者从学习者知识水平、评阅能力、客观题得分等因素建立学生特征集并结合作品特征集建立了基于推荐机制的同伴互评模型,以便在同伴互评过程为学习者推荐合适的评阅人,达到提高同伴互评效果的目的[27]。本研究研究表明学习者学习风格是影响同伴互评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可以将学习者学习风格作为建立学习者特征集的指标之一,建立基于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同伴互评模型,以此来优化评价过程,如图4所示。   3.采用与学习者学习风格相匹配的策略,提升其学习效果
  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为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学习风格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中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倾向性特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28]。因此,在同伴互评中教师根据可以从两方面制定与学习者学习风格相匹配的策略,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制定与学习者学习风格中的长处相一致的策略;另一方面是针对学习者学习风格中的劣势制定策略。分散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喜欢参与讨论、喜欢小组学习的优点,使得其对同伴互评活动中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其优点,通过适时进行对其进行鼓励,使其在同伴互评中的良好行为得到保持。但是,该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由于常采用观察法从多种经验中探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导致其给出的评语多属于情感类型的浅度评价。教师可以针对其存在的劣势,将互评活动中产生的深层次评语文本进行整理,以学习资源的形式向持有该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进行展示,促进其评语向深层次发展,以此弥补持有该学习风格学习者的劣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学习效果。
  聚敛型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具有偏好技术任务和难题、喜欢主动参与学习等优点,故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较深。使其在同伴互评活动中较持有其他学习风格的评价者评价深度要深。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在互评过程中通过积极回应该学习风格学习者的方式,促进并保持其在互评中的评价深度。但是,聚敛型学习者存在不擅长与他人交流的缺点。针对该缺点,教师可以鼓励其积极参与互评活动,并鼓励其多与持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使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Truong, May H.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adaptive e-learning system: Current developments,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S0747563215001120.
  [2]任毅,费明明,甘文田.学习风格对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7(13):95-98.
  [3]Kolb D A.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J]. Science & Education,1995,39(8):565-579.
  [4]Reid J M E.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J]. Adult Learning,1995:281.
  [5]陈美荣,曾晓青.国内外学习风格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12(12):18-21.
  [6]王妍莉,杨彦军,崔向平.促进理解的在线同伴互评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2):48-54.
  [7]柏宏权,苏玉凤,沈书生.融入同伴互评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79-85.
  [8]马志强,王靖,许晓群,龙琴琴.网络同伴互评中反馈评语的类型与效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6,37(1):66-71.
  [9]李姣华.基于学习者特征的适应性同伴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
  [10]张庆林.网络学习与教学: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理念和新模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11]马玉慧,赵乐,刘晴.在线同伴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108-114.
  [12]殷宝媛,刘俊强,于纪明.同伴互评电子作品的影响因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 (12):34-3.
  [13]马志强,王雪娇,龙琴琴.网络同伴互评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81-87.
  [14]柏宏权,李婷.同伴互评中评语类型对情绪体验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92-98,111.
  [15]Grez D, Valcke, Berings. Peer assessment of oral presentation skill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2):1776-1780.
  [16]韩庆年,柏宏权,杨晓敏.移动学习环境下同伴互评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1):34-40.
  [17]姜强,赵蔚,王朋娇.基于网络学习行为模式挖掘的用户学习风格模型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1):55-61.
  [18]赵宏,陈丽,赵玉婷.基于学习风格的个性化学习策略指导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5):67-72.
  [19]Lan, CH,.Graf, S.Lai, KR, KinshukT“Effect of learning styles on peer assessment in an agent-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3:14-20.
  [20]严亚利,黎加厚.教師在线交流与深度互动的能力评估研究——以海盐教师博客群体的互动深度分析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2):68-71.
  [21]彭敏军,陆新生,刘引红.基于数量和质量的在线学习参与度考量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103-106.
  [22]Cheng K H, Liang J C, Tsai C C. Examining the role of feedback messages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 during an online peer assessment activity[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5,25:78-84.
  [23]李文昊,张银艳.学习风格对学习者在线协作学习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6):94-100.
  [24]Chin-Chung Tsai, Eric Zhi-Feng Liu, Sunny S J Lin, et al. A Networked Peer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a Vee Heuristic[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1,38(3):220-230.
  [25]Lu J, Law N. Online peer assessment: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eedback[J].Instructional Science, 2012,40(2):257-275.
  [26]戴妍.对话式脚手架:一种新的学习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4):44-49.
  [27]许云红,王如.MOOC背景下基于推荐机制的提高同伴互评效果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5):17-21.
  [28]张瑞.论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134-136.
  (编辑:王晓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