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社交风格的大学生深度辅导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深度辅导是每位高校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种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模式在当代高校思政工作中显得愈发重要。如何找准“切入点”,有效开展每一次深度辅导,是每位辅导员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戴维·麦立尔教授的“社交风格理论”,对不同类型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在深度辅导中辅导员所应采取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交风格理论;深度辅导;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深度辅导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也是辅导员必备的职业能力。与传统“大水漫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深度辅导能够更精确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给学生“量身定制”出适合的指导意见。深度辅导是做“人”的工作,每个人由于基因、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交风格。美国知名教授戴维·麦立尔(Merrill & Reid)从主导力(assertiveness)和响应力(responsiveness)两个维度将社交风格(social style)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社交风格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社交风格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方式。
一、社交风格理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交风格。戴维·麦立尔按照人的主导力和响应力两个维度将人分为四种社交风格(图1)。其中主导力用来衡量人们在沟通交往中展现自信与掌握主动权的倾向;响应力则主要表示人们是否愿意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思想、需求与情感。在这两个维度下,社会交往的风格类型可以分为指挥者(director)、分析者(analyzer)、协调者(relator)和社交者(socializer)(Merrill & Reid, 1981; Lee, 2015)。
指挥者主导力较强,因此常以任务为导向、决策果断、执行力强、重视效率、喜欢竞争、注重结果、控制欲强。同时,指挥者在与人交流上表达意愿较低,较为固执己见、霸道而没有耐性、是较差的聆听者。
分析者主导性较低,做事条理精准、准备充足,坚信客观理性、逻辑事实,因此他们很难快速做决定且行动缓慢。在与人交流上分析者情感表达程度亦较低,常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分析他人,比较保守内向,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
协调者的主导性较低,做事节奏慢、无明确的目标,喜欢照章行事、喜欢安全感、不敢冒险。在与人交流上响应力较高,对他人需求较为敏感、在意与其他人的关係和谐,有礼貌、和蔼可亲、有同情心、喜欢避免冲突,是较好的聆听者和团队关系合作者 。
社交者主导力较高,反应性较强、自发性强、做事冲动,喜欢较为轻松的工作事项,希望被认可,喜欢尝试不同的刺激。在与人交往方面响应力较强,开朗乐观、多话合群、认为关系比任务更为重要,希望引人注目,有能力去劝说、感染周围的人。
二、基于社交风格理论的学生问题剖析及深度辅导方法探讨
“指挥者”风格多见于学生干部,他们往往成绩优异、能力出众,自尊心强,易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这类学生执行力很强,可以将重要任务放心交给他们。然而,面对同学和合作者,这类学生常会表现出武断、急躁、霸道的一面,当和自己共事的同学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任务,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指责对方。因此,人际关系问题是“指挥者”最常遇到的困惑:自己明明很努力,卻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在民主选举时,这类学生还很可能因为人际问题落选,并因此给自己带来困惑和打击。这类学生虽然和辅导员接触几率较高,但因为日常工作中接触的都是其“优秀”的一面,自尊心强的他们又很少在他人面前“示弱”,辅导员很难觉察到他们的问题。对此,辅导员可以采取“迂回”策略, 多向班里其他同学侧面打听,及时关注班里活动的开展过程、选举过程、避免纯粹的“结果导向”。发现问题之后应当寻找合适的时机与相关学生深入交流,既要探讨问题所在,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要给出合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者”往往是学生群体中平日较为“透明”、却时常带来惊喜的一个群体。他们既不喜欢领导别人,也不喜欢随波逐流,却经常在关键时候一名惊人,比如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由于这类学生与他人接触较少,很少受到关注,也因此容易变得自卑、孤僻甚至抑郁。尤其是成长环境较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作为辅导员,对待此类型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关注、积极交流,多引导他们参与社团、实践、实习等活动。现在社会离不开团队合作,作为老师,要鼓励他们多与他人共事,学会分享智慧,让自己的能力有更好的施展平台,帮助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协调者”在女学生当中非常常见,男生中也不乏存在。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太大“野心”和目标,只想做好眼前事。他们人际关系和谐,容易与他人打成一片,但如果没有较好的资源和平台,一般也很难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很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因为“协调者”们内心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一旦了解到有人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极易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此类学生,辅导员在深度辅导时应多帮助其挖掘自身优势,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必要时可从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如就业形势严峻、考研竞争激烈等,鼓励与施压并举。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找寻自我”,让他们认识到人际关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经营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也要尊重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社交者”最易成为校园里的“明星”,他们活跃于大学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有着不错的领导力,也能够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他们喜欢接受新的任务,不断追求成就感。这类学生一般有着较高的情商,很少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往往因为“能者多劳”而顾此失彼。与此类学生深入交流时,辅导员可着力挖掘对方的职业规划,帮助对方找到“最想要的”那个点,鼓励其在多方尝试之后集中精力去追求自己最大的目标,免得陷入探索过多却都不深入,最终“难成大器”的尴尬境地。
三、结语
以上对社交风格的定性的区分方式并没有考虑程度上的渐变。比如,社交风格的两个衡量维度,主导力和响应力,原理论模型仅将每个维度简单分为“高”和“低”两类,而实际情况却可能出现“非常高”、“高”、“比较高”、“不高不低”、“比较低”、“低”和“非常低”等渐进变化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每种社交风格都会有典型和不典型,有的人如果主导力和响应力都处于“不高不低”的位置,便很难将自身对应到任何一种社交风格当中。因此在深度辅导过程中,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Merrill, D. W., & Reid, R. H. (1981). Personal Styles and Effective Performance. Bradner, PA: Chilton Book Company.
[2]李卉,魏一众,赵东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的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1(4):112-114.
[3]谷小科,付盾.高校辅导员如何进行深度辅导[J].课外视野,2017(4):2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7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