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定势思维效应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生命活力,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当今新课标和高校选拔人才的新要求下,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心理,才能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仅从定势思维效应出发,结合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分析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让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定势思维效应;高考试题;历史教学
  一、 定势思维效应的定义
  定势是指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现在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也叫定向。定势思维又为思维定式,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长期工作在一定环境之下的人们,长期下来就会形成一种定性的思维方式,他们习惯于从固定的某个方面来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和洞悉,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理解事物。例如,人们通常认为杯子就是用来盛水的;小女孩一定喜欢粉色等。
  积极正向的定势思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正向迁移,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模式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而错误的定势思维则相反。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尽量消除定势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还要充分利用其积极方面的影响。
  二、 打破定势思维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是被动的,而是主动自发的参与”,这便是建构主义,其主要观点为学生学习理解知识都必须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但由于个体的经验各有不同,理解能力和世界观也有所区别,因此原有的知识结构就成为建构主义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他们必须不断探索知识,教师是主导地位,引导和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协商合作,在他人的帮助下建构新的知识与能力。总之,建构主义体现了人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出了理论依据。
  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绝不只是满堂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参照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理解同化,不断思考并尝试解决新问题,并在完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历史思维能力。这不但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吸收掌握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学生观认为,不能一味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他认为教师应该确立以自由为基础的原则,并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学生知识,教师只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学到自己所需的一切知识。
  依照人本主义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是以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等角色出现的,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自由发展空间,给予学生关爱和尊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学习。
  三、 定势思维效应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一)积极作用
  首先,定势思维效应有其积极的作用,它能将新的学习情景归化为旧的学习情境,扩大已知知识经验的应用范围,从而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如全国高考二卷第25题,通过考查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强调汉代思想的兼容并蓄,答案为现实统治的需要;第27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为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第32题考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答案为希腊哲学主题转移到人。此类试题还有一些,这些试题都注重对学生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只要是学过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点,那么在这种相似的情境中,学生是可以将知识进行正向迁移从而完成试题的作答。
  (二)消极作用
  然而在新课标高考下,历史题目对于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有全方位的考查,这便使懂得如何打破定势思维效应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的题目中也更能应对自如。
  如全国高考卷二第41题,以“海关税率”为主线,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相关史实串联在一起,打破现有专题模块式的教材体例,体现了明显的通史思维,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课程。”足以体现培养学生通史思维的重要性;另有第42题,一改以往命题风格,大胆呈现一段“没有观点”的史料,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对近200年来历史的解释,可赞成、反对或修改,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真正地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很容易拉开学生的层次,明显地体现了对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高要求。像这样拉开差距的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既体现了《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贯彻落实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五育并举”的鮮明导向,还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通史思维。这便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狭隘的定势思维,使学生的发展顺应新的标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 如何打破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定势思维效应
  (一)教师:开阔视野、开放环境、知识贯通
  首先,教师应多学习,及时更新自身信息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关注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就主干知识运用新史观去阐释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理解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其次,教师应该做好备课环节,认真规划课堂上的每一个小细节,保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包容的环境。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历史知识进行联系贯通,这主要包括历史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联系贯通。历史知识主要就是从纵向、横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学科知识则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语文、数学、地理等各种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及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历史学科界限,进行学科之间的联系贯通。   (二)学生:主动思考、融会贯通、创新思维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受到权威定势的局限。对于教师和课本坚信不疑,丧失了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学生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结论,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错误,而应该不断思考、追求真理。其次,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要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善于将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化,在需要的时候能调动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受特定环境的影响,打破定势思维。最后,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要學会在经典陈腐的观点中寻找不同的突破口,摆脱尘规旧俗的束缚,勇敢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当然这种新观点也并非天马行空,学生必须对此观点进行反复的推敲验证,善于求证求真。
  (三)教学材料:教材为基、纵横为框、适当增添
  首先,教材是每个同学必须掌握的必备历史知识和技能,是历史教学务必完成的任务,因此对教材解读和学习是基础。其次,教师要将历史知识的纵横框架讲清楚,使学生能建构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通史思维的要求。最后,要在学习教材通史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乡土史材料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料等,这些知识可以弥补教材正文的不足,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五、 结语
  总之,在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的高考评价体系下和2019年高考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以及高校选拔要求下,历史学科已然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本文仅从定势思维这一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目前来看,为应对新课标高考下的历史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定势思维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的辐射,在致力于打破定势思维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优化改进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从而在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6.
  [2]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48.
  [3]张针琴.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突破思维定势[J].课程教育研究,2017(39):124-125.
  [4]马自玲.浅谈思维定势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9):30-31.
  [5]毛陆民.历史教学中如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J].教师之友,2000(6):34-35.
  [6]胡彦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J].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102-104.
  [7]赵丽君.也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521-522.
  [8]刘喜峰.转变思维定势 优化学习方法:谈历史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5):62.
  [9]王斌.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15-17.
  作者简介:
  王秀琴,重庆市,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8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