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挥乐器功能凸显“三韵”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三韵”主要指音乐音响艺术所具有的“声韵、意韵、情韵”。而乐器乃乐声情意传播的有力媒介。演奏者借一乐器融合情志于琴声,传递特有情感,别具一番声情韵律。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乐器的美育功能,以丰富音乐“声韵”“意韵”“情韵”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
  一、丰富器乐听觉,凸显声韵之美
  (一)赏声韵之多元
  音乐审美的主要途径是听觉培养。在器乐曲欣赏教学中,尤其可以充分发挥乐器功能,凸显乐器特有的“声韵”之美。如教学人音版五年级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除了播放音乐,让学生初步聆听感受古筝特有的音色之美,感受乐曲恬美意境外,还可紧密融合古筝演奏技法教学,深情演绎勾、按、滑、揉、吟等演奏技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古筝演奏的仪态美、音色美、韵律美,意境美。教师还应抓住作品模进旋律以及颤音演奏的特点,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参与古筝演奏体验,模拟刮奏、颤音,化无形器乐为可动、奏、唱的有趣实践体验。在拓展环节中,教师还可利用媒体资源,让学生对比听赏小提琴演奏版的《渔舟唱晚》,继续加深主题旋律的体验。这种寓审美教育与技法体验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系统积累了有关古筝的感性经验,还让学生感受声韵多元呈现之美。
  (二)赏声韵之情趣
  小學音乐教材中,不乏许多结构短小、曲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秀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掘这些音乐作品的内涵及音乐要素特点,让学生在各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去感悟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奥地利歌曲《爱唱歌的小杜鹃》,就是一首旋律优美、情绪欢快、结构短小简单的歌曲。歌词中特有的杜鹃鸟啼声“咕咕”,使整首歌曲显得俏皮可爱,非常适合儿童演唱。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再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杜鹃鸟叫声进行不同形式的体验,如动作表现、声音表现,接着引导学生用吹奏乐器紫竹笛来合作表现杜鹃鸟叫声。学生们吹得欢心,学得认真,用不同的声响逼真地表现了杜鹃鸟的音乐形象,器与乐的配合为学生增添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借助乐器优势,凸显意韵之美
  (一)品意韵之语境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一定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艺术视角下的“意韵”。而音乐尤其是器乐曲又以其特有的音响(即音乐语境)让人产生联觉,引人品味其中蕴含的韵味,这在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中更是如此。如人音版五年级上册器乐曲《打猪草》,该曲承袭了传统黄梅戏音乐特点,A段音乐由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的曲调改编。教师可用黄梅戏特有的唱腔进行师生互动问好来导入,创设特有的“戏曲语境”铺垫。再通过口传对唱,不断引领学生表现“对花”特有的曲调韵味,并通过角色扮演、歌声对唱形象地表现戏曲人物情节特有的意韵。最后引出器乐曲《打猪草》,让学生通过对比聆听,发现器乐曲在旋律、节奏、音色上的不同韵味,引导学生探究民族乐器板胡与三弦独特的音色及演奏方法。这种特有的戏曲语境,通过声乐与器乐的多样化表达加深了学生对黄梅戏这一传统戏曲文化意韵以及传统乐器的感性体验。
  (二)品意韵之内涵
  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的特点,其文化内涵不需要借助文字来说明阐述,而以其特有的富有韵律的声音织体来传情达意。如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的唱歌教学《杨柳青》,教师可抓住江苏地方民歌吴侬软语的风格特点,采取先声夺人的策略,选择紫竹笛这一乐器进行传情达意。课前,教师一边播放《杨柳青》伴奏音乐,一边随音乐悠闲地吹起紫竹笛。学生们在笛韵声声的熏陶感染下也情不自禁跃跃欲试,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熟悉衬词部分“杨柳叶子青啊<E:\飞腾\20201xjs新教师第97期(第1月)\虐.TIF>”的旋律特点,并和教师接龙吹奏起来。
  教师巧妙地用紫竹笛这一乐器激发学生的听觉与情感反应,在实践演奏中解决了衬词部分节奏跳跃、同音反复、曲调细腻委婉的教学难点,再通过反复聆听、口传心授,让学生掌握用地方方言演唱整首曲子,理解音乐所涵盖的江南丝竹乐、江苏民歌吴侬软语的韵味特点及杨柳青曲牌等特有地方音乐文化,也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三、营造弥漫效果,凸显情韵之美
  音乐的情韵表现是基于聆听、感受、理解、想象基础上的音乐创造性表现,不同的音乐家可以赋予音乐作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师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式,也就是不同的情韵表达。在小学阶段,民歌教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笔者巧妙地借助民族乐器,传递民歌特有的韵味,让学生加深对该地域特有音乐文化的感性审美体验。如教学人音版五年级上册塔塔尔族歌曲《丰收之歌》时,笔者抓住前奏音乐中特有的“鼓点”音效,在导入环节中借新疆手鼓随鼓点节奏起舞,让学生边观看教师舞蹈边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是哪一个民族的,感受音乐中的鼓点节奏。学生们在直观感受及教师的循循善诱中逐步产生新的认知:用手鼓敲击发出“咚哒”这样的节奏,搭配这样的舞蹈,正是新疆塔塔尔族的风格。手鼓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很好地搭建起了通往民族地域音乐的桥梁。
  又如在欣赏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管弦乐作品《森林中的铁匠》时,笔者抓住作品中特有的打击乐三角铁音效,启发学生聆听想象: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音乐家用这样的音乐到底表现谁呢?他(她)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用音乐营造声韵弥漫的效果,通过分段细节聆听,让学生对乐曲中反复出现的节奏规整的“叮叮叮”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对音乐人物形象及其动作、神态、心情产生细致入微的“共情”。随之选择用相匹配的打击乐器三角铁为乐曲进行创造性改编,模拟铁匠打铁发出的声音,使情境参与、身体参与、声音参与的审美体验——情韵之美得以实现形象化、具体化的表现。
  再如在一些歌唱教学中,遇到抽象音乐符号等知识点也可以借助乐器进行创造性表现。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歌唱教学《守株待兔的老农夫》,歌曲中多次出现倚音、波音记号,单靠教师的讲解或范唱不能很好地让学生体验感受装饰音的装饰效果。这时借用竹笛进行范奏,让学生对比聆听,就能很直观地使之接收声音刺激,感知倚音、波音记号在音乐中的表现。
  器乐之“声”有尽,而“意”无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发挥乐器功能,传其“声”、入其“境”、品其“味”、通其“意”、传其“情”,让“三韵”之美直抵心灵。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