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拟从小学语文课堂适合安排小练笔、文本对习作具有示范作用和课堂小练笔的方法三个角度浅谈课堂小练笔是小学语文课堂习作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找准;提炼;应用;消化
  
  习作教学是老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习作训练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拦路虎。那么怎么才能消除上面的“硬骨头”和“拦路虎”呢?我极力推荐课堂小练笔这一教学活动,因为课堂利用好小练笔可以让老师习作教学有套路,也可以让学生习作有方法。用好课堂小练笔,习作教学中的“硬骨头”和习作训练中的“拦路虎”也就迎刃而解啦。
  叶圣陶说:“教材是写作最好的例子,老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以文本为中心,以文本为范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其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模仿”和“范本”,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显著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用文本提供的范文恰当、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有范文作为样本,学生在练笔时,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都能有所借鉴,同学们可以仿作,也可以改作,甚至可以创作,有时还可以边仿边创,创中兼仿,在范文的引导下,学生能言之有物,言而有序,逐步实现由仿到创。久而久之地训练下去,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而然地在“爬升”中不断得以提高。可见,小学语文课堂适合安排小练笔,随文练笔不仅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而且实现了学生既提高阅读水平,又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文本本身具备学生学习多方面的需求,其对习作具有如下的示范作用。
  首先,文本在习作上具有引领作用,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小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是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中形成的,课文文本精彩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精妙的方法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不管是字词的积累,还是遣词造句的训练,文本都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安排读写结合小练笔,引導学生把从课文上学到的知识用一定的方法表达出来,将自己积累的语言和写作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去,其写作能力在日积月累中自然会水到渠成。
  其次,文本可以教给孩子独特的写作技巧。课文的示范学习不单单体现在思想教育上,同时也在语文要素的训练上,不管是人教版的单元主题设计还是部编版的单元主题都明确提出各个单元的语用点,都明确提出该单元要掌握的习作训练点。例如,部编版的三年级第三单元单元训练点之一就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而本单元的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有可以借鉴学习的中心句为首的文段。像这样的文本学习后孩子们就很能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再次,文本可以教会孩子学会谋篇布局。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当孩子的小练笔片段习作达到一定程度时孩子的习作能力自然如雨后春笋“井喷”而出。那么如何更好地谋篇布局呢?文本又是很好的学习范本。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燕子专列》一文中,作者巧妙地应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不仅实现了情感教育要做一个爱护动物的人,同时还学会了倒叙的写作技巧。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珍珠泉》,课文介绍珍珠泉的方法就是很好的写景范文,作者从第一自然段的基本资料介绍到周围景物的描写,再到详细描写泉中泡泡,顺序一目了然。用类似的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珍珠泉》描写如学校的小池塘、家乡的一口井、故乡的小河等一处景物,诸如此类的谋篇布局写出来的小练笔自然“活色生鲜”和与众不同。
  课堂上老师常有小练笔的安排,但由于新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脑袋往往赶不上时代,教学中有时难免出现衔接不到位的、指导不清楚的、指向不明确的小练笔,真是这样不但没给学生带来帮助,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每每看到学生在小练笔的环节提笔不能的样子,真是替孩子捏一把汗。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文本和写作对接好,做到课堂有效练笔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经验,对课堂小练笔教学总结出以下几个步骤。
  一、 精挑细选,找准习作点
  “该出手时才出手”,并不是所有的文本教学都适合安排小练笔,有的文章虽然文字精美、内容丰富,可是写作方法不明确,这样的课文小练笔就不宜安排,效果不好,意义不大。我们得精挑细选找准最值得练习的文段让孩子们进行习作练笔。当然小练笔安排可以是一篇、一段,也可以是一句或者几句的练习。例如,人教版六年级《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排比句的描写就是极好的句群训练素材;人教版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特点,全文的谋篇布局就是孩子们习作的最佳范本。类似这样的适合安排小练笔的篇章句段如精挑细选写出来的小练笔自然“有血有肉”“羽翼丰满”。
  二、 读懂文本,提炼写作方法
  锁定文本小练笔后,接下来就得好好研究应该学什么。在教学时,老师要很明确知道让学生模仿这段话或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在上课期间先提炼学习,尽可能讲解的深入浅出,能让孩子完全吸收,这样为接下去的小练笔打好基础。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翠鸟》,课文中作者描写翠鸟外形的语句很优美,如果阅读品析后马上就让孩子练笔就不得要领了。如果老师在上课期间提炼出这段话作者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翠鸟外形的,先写——再写——最后写——,这样写作顺序一出示后,让孩子再写其他事物也就懂得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学什么明确了,方法指导细致了,习作起来自然事半功倍了。
  三、 搭建支架,学习写作方法
  有的老师教完文段后往往成为“甩手掌柜”,一句“你们也试着写一写”就没事了,这样对大多学生来说还是“雾里看花”,最后“花不开”。这时不妨找一个支架让孩子爬爬先试着说一说,会说了才有可能会写。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荷花》,第二自然段作者描写荷花各种姿态的句段就很值得模仿学习。于是在上课时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孩子在充分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后出示排比句式的一组句群,让孩子一眼就找到作者是运用了排比的方法把池中的荷花介绍清楚的,有全开的,有刚开的,还有没开的……像这样运用排比的方法把不同荷花分类介绍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在菊花、梅花等不同花卉开放的画面进行描写,于是我便出示多姿多彩的樱花、菊花等图片,让学生照着“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说一说,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然而然写出刚才看到的花,这样一来孩子们信手拈来。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太阳》一课,课文中说明方法也是值得一练的,于是课上我设计了一段这样的练习送给学生: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它高达( )米,差不多有( )层楼那么高。它树干粗的差不多要( )个小朋友才能手拉手才能抱住。它的枝干茂盛的很,几乎把操场的( )都占住了。这样的口头训练应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完后,我就提议学生动手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教学楼,有了这样的中间过渡环节,学生有支架可用,想爬高爬远就容易多了。   四、 寻找素材,训练写作方法
  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老师明知文本很好,也想进行课堂小练笔的训练,可是往往苦寻不到学生习作的素材,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文本学习后引导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上下功夫。例如,在《荷花》第二自然段小练笔设计写菊花或者樱花等,翠鸟外形片段学完描写一种小动物;可在《小虾》第三自然段活动描写学习后,训练写一写鱼儿的一两种活动等。这样一来学生学了什么懂得了用什么,实现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习作训练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五、 拓展延伸,应用写作方法
  如果学生“武功”学了只会在武馆里头用是不够的,我们得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适合它的任何位置,这样才有可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在单元习作时,要善于指导孩子应用上平时学到的本事,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在《海底世界》《火烧云》等课堂中小练笔训练了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个事物写清楚,在园地习作写国宝大熊猫时,老师指导写作时就可以教学生以中心句为开头的方法去写作。例如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时可以设计:大熊猫睡觉很奇特;大熊猫玩耍起来很可爱哦!这样的中心句来展开习作。`这样既巩固了小练笔又能把方法应用到实战训练中,其习作水平才能“水涨船高”、一举两得。
  六、 勤于动笔,消化写作方法
  都说课内得法课外用,如果仅仅是写课堂的小练笔那是远远不够的。若能打得了“江山”还要能守得住,因此老师还要善于有针对性留给学生课后习作的作业,好让学生拓展思路巩固知识。例如今天新课《花钟》小练笔训练了第一自然段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于是除了课堂习作中提醒学生多用拟人的方法表达,在平时写日记、说话也经常应用,如:看到闯进教室的蝴蝶说:蝴蝶进来听课啦!看到风吹花儿摇我们就说:花儿在向我们点头等。这样从课内练笔到课外应用,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节节高升的。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上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就要抓住课堂小练笔作为文本理解的切入点,将课堂中的小练笔训练作为教学目标去实行,积极引导学生从全方位的角度去思考语文习作课,让学生在读与写的结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从中体验成功带给自己的快乐,让作文之花自如绽放。
  参考文献:
  [1]朱敏.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进行“小练笔”[J].学校教育研究,2016.
  [2]刘建平.康绍华.我们是这样指导学生“小练笔”[J].作文周刊,2016.
  [3]楊枝英.引导低年级学生开展“小练笔”[J].作文周刊,2016.
  作者简介:林新玉,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