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温度与情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冬丽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惩戒权”这粒石子在我心中激起的波紋,很快归于平静。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的理解是,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教育,是农人播种耕耘期盼收获,是园艺师修枝剪叶静待花开,是一个充满温度与情感的过程。
这样的温度与情感,不能仅仅存在于学校、存在于班级,也应该存在于社会、存在于家庭。当社会投射到学校教育,投射到教师群体的目光充满尊重和支持,当家庭看向学校和教师的目光充满信任和理解,学校教育才有感动生命的力量。
目前的问题是,社会上一些人对教师的挑剔与苛责已成习惯。不可避免地,一些家长对教师不再敬重,而是抱怨与轻视。时日渐久,原本应该密切合作的家校关系越发淡薄冷漠。没有宽容与体谅,没有同心与互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很难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实施教育惩戒,会不会在家校之间划下一道鸿沟?更重要的是,如果教育惩戒没有温度,会不会让学校异化——异化为一座又一座工厂,不再是生长着各种各样性格、各种有趣的思想、许许多多故事的美好田园?
我们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孩子,他们有各种好奇幻想,情感单纯又敏感脆弱,有多种发展走向。对于孩子,规则的树立是必须的。如果犯错没有成本,不承担责罚,就会屡错屡犯。问题在于,这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的问题,“戒尺”很重,在举起之前,要问一问:了解到事情的全部了吗?因为,孩子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
我很敬佩霍懋征老师。她从来没有对学生发过火、生过气。即使生气,她也总是等情绪平静了再面对学生。我也很敬佩魏书生老师。遇到不写作业的孩子,他就留下来陪着孩子写作业。方法是不是很笨?但这笨的方法里有温暖。
面对学生,有时候我们往往停留在表面。我教过一个孩子,能一星期不洗脸,脖子上、手上黑黢黢的,上课捣乱,天天不写作业。可是,了解他的家庭后,我就只剩心酸。父母离异,他跟着卖菜的爷爷生活,家里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他常常每天只吃午饭和晚饭。这样的孩子,你拿什么规则约束他?只能为他打水洗手洗脸,放学看着他写作业。
而这样家庭教育近乎空白的孩子,在我们这所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占了约1/3啊!面对这些孩子,我感觉谈教育惩戒权过于蹈空了。站在教师的角度,让自己的眼里有光,语言有温度,行为有情感,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情感世界,是不是比使用教育惩戒权更重要?
让教育充满温度和情感,这是我的教育理想和情怀。
(责编 晓 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8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