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卉彬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和“互联网+”进行深入结合、创新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下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同样的,“互联网+”也为现代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不仅使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丰富性。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改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本文以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现状为切入点,总结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有序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师教学的课前备课、新课传授和课后复习这三大阶段,从而使得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动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时间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与以往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知识灌输不同,小组合作式的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全面互助合作,营造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的教育关系更加多元化,多媒体设备、互联网教学资源的介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媒体、电子媒介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课堂的教学空间中形成了“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新型教育媒介”的“三位一体模式”。进一步来说,新型的教育媒介以微课为例,学生通过在“知到”“得到”“中国慕课”等App或者网站上的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使得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联系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变得更加的紧密。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而是要求教师将互联网教学资源与书本内容相结合,通过丰富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提问时更加注重整体性、趣味性、递进性和激疑性,避免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同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激励学生敢于展现自我,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动机制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联络方式,实时与教师取得联系。
同时,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注重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媒介的多样化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较为匮乏,教师仅用粉笔、黑板和教材就能完成教学,学生对于课本中所描述的形象很难形成直观性的体验,不利于情景创设。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智能交互设备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转变,在提高使用效率和分享度的同时,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施
(一)课前备课及预习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新媒介工具等进行精心备课,可以使备课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和介绍。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三峡》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课前沟通,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较为生疏的知识,加入到备课教案当中,如三峡的地理位置、郦道元的生平信息以及《水经注》的相关内容等。此外,还可以着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在教学设计中将该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观点及想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来了解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场景之中,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备课内容来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并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在教师提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后,先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查找,结合自己的思考,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时,学生针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从而能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印象更加深刻。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堂授课时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为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传授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进行情景创设,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时,因为文章的创作时间较为久远,理解起来会产生一些困难,而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开展《黄河颂》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先播放一段与黄河有关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到课堂当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探究。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当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是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纠正自己的发音,注意节奏停顿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互联网+教育”就为朗诵这一环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音频或视频资料,使学生熟悉文章的字词以及朗诵语气的停顿和起伏,然后进行课文模仿跟读,从而“近距离”地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壮阔场景,理解作者的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情感。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朗诵评比环节,通过学生之间的朗读互评,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师生间单一的课堂互动转变为“教师—教育媒介—学生”的双向互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
(三)课后复习与评价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还应当督促学生加强课后练习,及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以往枯燥的题海战术相比,“互联网+教育”则是通过App中的在线题库,设置闯关模式,以游戏化的模式,来颠覆学生的做题体验,进行同步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之后,会在学习通当中发布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学生在手机端或者PC端进行线上答题后,教师能够实时进行线上的作业批改和疑难问题回复。这种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与传统成堆的纸质试卷练习题相比,这样的课后习题练习模式使得学生产生新颖的体验感,从而更加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完成上述的一系列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客观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果,调整课程教学方式和策略;学生则通过教师评价,来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或表现有哪些不足之处和闪光点,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进行“一对一”的,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同时,“互联网+”的教育评价系统,设置有私人的账户及密码,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客观性评价只有教师和学生本人能够看到,可以最大化地保证学生的个人隐私。这种线上的评价模式不再是单单以分数来对学生进行模式化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三、 总结
我国当前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期,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的优化,将初中语文课程知识与信息技术最大化地进行整合,更新了教师教学的思想和理念,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满足高效课堂的建设需求。
教师在利用“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应用尺度,控制好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建立语文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式教学策略的使用对初中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韩建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58.
[2]薛忠.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24):75-76.
[3]顾春淼.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87.
[4]张佳茗.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及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作者簡介:王卉彬,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