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思维模型 突破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瓶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建峰 林世进

  摘 要:以“滴定曲线”专题复习课为例,通过分析滴定曲线图中的各“点”,罗列考题问题设置,通过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深挖知识的内在联系,建构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型,对“点”突破,提升高三二轮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维模型;二轮复习;点
  一、 问题的提出
  进入高三二轮复习后,大多数化学教师都是采用专题复习结合综合练习训练的复习模式,由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意识不清,“专题”选择基本是按教辅书的编排进行逐块复习,依旧以知识再现整理归纳为主,这样的复习形式与一轮复习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课堂活动只是讲题解题,这样的复习必然无法深入,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面对高考习题依然是有心无力茫然无策,学生在二轮复习中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滴定曲线”题是高考的高频考题,经常作为选择题的压轴题出现,它主要是侧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计算或解释、论证具体的化学问题。这类题对学生的思维量和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学生面对这类问题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认识是零散和孤立的,未能深度理解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等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够建立起解决该类问题的思维模型,达不成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二轮复习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 问题的剖析
  “滴定曲線”题的考查是围绕线上各“点”展开问题设置的,因此理解各“点”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分析“滴定曲线”题型,可归结为“六点”,分别是“起始点”“恰好反应点”“中性点”“反应一半点”“过量点”以及“交叉点”。教学中通过设置与各“点”的相关问题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个剖析,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归纳各“点”的常见考法类型,总结套路构建并不断完善思维模型,有效突破难点。本节课是以四道典型例题为抓手,根据“六点”精心设计彼此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框架,并通过运用巩固模型深化思维品质,提升核心素养。
  三、 教学过程
  (一)起始点
  意设计图:通过对问题串1的系列问题解决,不仅使学生巩固复习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平衡常数K和溶液pH的表达及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起始点的考查方式,形成由起始点能够解决哪些问题的思维模型的建构。
  (二)恰好反应点
  [问题串2.1]例2中哪一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问题串2.2]例2中哪一点反应放热最高?
  [问题串2.3]例2中应选择什么做指示剂?为什么?
  [追问2.1]例3中应选择什么做指示剂?为什么?
  [问题串2.4]例2中c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问题串2.5]例2中c点消耗盐酸的体积为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理解酸碱恰好反应时,放热最多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根据生成的盐能否水解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以及根据溶液的酸碱性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同时建构起由恰好反应点能解决哪些问题的思维模型。
  (三)中性点
  [问题串3.1]例1中c点溶液中[NH+4]  [Cl-](填“>”“<”或“=”)。
  [问题串3.2]例2中b点溶液中呈什么性?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追问3.1]例4中c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问题串3.3]例4中v020mL(填“>”“<”或“=”)。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加深理解溶液呈中性并不等同于酸碱恰好反应,溶液的酸碱性是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关系,而恰好反应是酸碱物质的量与反应序数比相等的关系,建构起由中性点能解决哪些问题的思维模型。
  (四)反应一半点
  [问题串4.1]例4中b点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多少?
  [问题串4.2]例4中b点的溶质是什么?
  [问题串4.3]例4中b点的[Na+]与[CH3COO-]+[CH3COOH]之间的量的关系是什么?
  [追问4.1]写出例3中a点的电荷守恒式及物料守恒式?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理解酸碱一旦开始反应,则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就不会改变,因此混合后均存在相同的电荷守恒式子,但是离子之间的量的大小关系会随着加入溶液的量的不同而变化,也建构了由反应一半点能解决哪些问题的思维模型。
  (五)反应过量点
  [问题串5.1]例2中d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除了考虑溶液溶质量的大小,还应充分考虑到混合溶液中两溶质的水解程度和电离程度之间的相对大小等问题,总结出反应过量点的常见考法。
  (六)交叉点
  例6 25 ℃时,向浓度为2amol·L-1的某HA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浓溶液,测得[HA]、[A-]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体积变化)
  [问题串6.1]pH=4.45时,溶液中[A-]与[Na+]的大小?
  [问题串6.2]pH=4.45时,是否为HA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问题串6.3]pH=4.45时,溶液中是否满足[Na+]+[H+]-[OH-]=amol·L-1?
  [问题串6.4]25℃时,HA的电离平衡常数为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明白交叉点由于两种粒子浓度相等,故可互相替代,建构起由交叉点去分析求解平衡常数的思维模型。
  四、 结语
  高三二轮复习,如果还是只停留在解题讲题,那么这样的复习不仅无法使碎片化的知识网络化,还会使解题思维更加单一僵化,运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复习效率必然低下。基于此,二轮复习中选择最需要的专题,精心选择习题,巧妙设计富有深度的问题串,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串中构建解题思维模型,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思维进阶,提升解题效率。另外,教师要明确二轮复习的教学目标,课堂要由原来的“教知识”向“教方法”转移,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实现融会贯通,引导他们形成方法与技巧,提升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晓明.基于思维模型建构的高三化学复习:以“核心反应的条件控制”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8):35.
  [3]范凌云,岳文虹,杨吉等.可视化思维在比较离子浓度大小中的运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5):30.
  作者简介:陈建峰,福建省福鼎市,福鼎市第一中学;
  林世进,福建省福鼎市,福鼎市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6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