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化教学,回归英语本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领域中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践,培养全面型的人才。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小学生高效的吸收英语知识,充分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在开展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时,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教师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生活化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高效实施。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英语;生活教育理论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为依据,进行指导,辅助教师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推动课堂改革。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了生活即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育和生活的充分联系,高效的落实生活化教育。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策划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素材有效结合,并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学会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积累相关的英语词汇。在接触到新的词汇时也能掌握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经过教师的引导和不断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生活化的学习方法,拓宽英语知识的积累量,提高英语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unit1時,这一单元的词汇类型为动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询问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或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小动物。这些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同学教师分享自己养的宠物。教师再次提问道:你的宠物用英语单词怎么说?可以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为学生展示,配上英语单词,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小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所遍布的英语词汇,强化小学生的生活意识。注意在生活中联系英语知识,掌握一些词汇的用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重要的教学论,他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它的主要含义是教的方法需要根据学的方法,学到方法需要根据做的方法,从做中来获取知识。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搭建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时,教师可以联系平时的生活内容,为学生创设在体育场的生活情境。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情景对话,从中参透英语词汇句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扮演提问者,向教师提问道:what can you do?教师:I can playfootball ,and you?学生:I can play basketball.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和教师一问一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交流中,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单词句型进行英语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定生活情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落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挖掘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借助这些资源来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落实。例如学校在开英语演讲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在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或者可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教师组织自己的学生成立一支小记者队伍,和当地一些社会组织公益组织联系合作,引导小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锻炼英语口语能力,明确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到各类生活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英语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开展生活化教学,离不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应当深入分析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根据其理论的内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带领小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逐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薇.生活化教学,回归英语本真--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5,(24):95-95.
  [2]王小丽.小学英语高年级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研究[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9,(20):96.
  [3]徐玲.浅谈陶行知思想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19,(2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