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回归常态与本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教学是一门常新、常活的艺术,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这些年追求新、奇逐渐成为一些公开课的诉求,并慢慢演变为好课堂的标准,而且是愈演愈烈。教学素材新颖别致、教学方法新鲜刺激、互动展示热闹非凡、评价激励夸张不实、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成为一些公开课的共同特征。我们不是要批评或否定这样的课,但需要思考的是难不成只有具備这些特征的课才是好课吗?新课程就是新内容、新形式、新媒体吗?即便这样的新、奇课是好课,又有多少教师能常态化地进行下去呢?课堂教学改革又怎样在学校常态化推开呢?
  语文承载着复杂而多元的育人功能,背负着过多沉重的包袱,语文完全可以卸下部分包袱交给政治、历史等科目,让自己轻装上路。语文就是语文,它不是政治,也不是历史。语文就是阅读、理解、思考、表达。近些年,不论是学生、教师、家长,还是整个社会对语文特别纠结,对语文的抱怨和指责也特别多。但无论如何在所有的课程中语文是伴随我们最长久的课程,我们的一生都处在语文环境中。不管你当年如何对待语文,语文之花在我们心中已永恒绽放,永不凋零。让语文课回归常态与本真,这是我们的初心。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有什么样的新方法?有什么样的新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怎么改?这一连串追问让人摸不着头脑。语文课堂教学只有使用不好、使用不当的方法,而没有什么新方法,更没有什么新模式。课堂教学从来都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探索常态课如何贯彻和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明白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那什么是常态课呢?通俗地说有这么几个特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易、情绪积极。换一种说法就是每一堂课都可以这样设计,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这样教,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学。课堂教学改革参与者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校、普通教师和亿万个普通学生,而不是个别有超强特质的教学专家、名师。我们只有瞄准课堂教学常态,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走近无数学校和无数师生。
  语文课可以上得很好,但没有可以取巧的模式和可以对标的准绳。评课教师的观点也只代表他自己的立场,执教教师大可不必为其纠结和苦恼。但话又说回来,虽然没有最好的语文课,但却有更好的语文课。语文课虽然没有模式和标准,却有一些好的观察角度。
  角度一,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俗地讲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导演的技术水准全在幕后,主演的艺术呈现全在台前,观众关注的全部都在台前。换句话来说,课堂的全部都体现在学生素养的提升与增长方面。如果一堂课教师以我为中心,用力彰显自身才华与功力,就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学生真正动脑想了,动嘴说了,动笔写了,经历了,体验了,能力和素养长了,这样的课才是值得肯定的。
  角度二,看教师。好的语文课,教师情绪积极、饱满,神态有亲和力,语言有感染力。教师如果面无表情,课堂气氛就会沉闷,学生就会被动消极。课堂上,教师要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带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那么,教师如何调动自己的情绪呢,那就是——用情。用情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上,所谓情要从文本出,而不是虚假用情、故弄玄虚。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或虚假用情,说明他备课不充分,没有深入解析文本,缺乏自己的真切体会和理解。只有深入研习了文本,教师才能恰如其分地用情。语文课只要有了真情,就回归到了常态与本真。
  角度三,看冲突。有种热门的说法是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有没有问题”。中国教师下课时会问“还有没有问题”,而外国教师下课了会说“希望你们明天提出更多的问题”。这种差异的出现主要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追求整齐划一,不太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总是顺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向着标准答案一步一步迈进,学生的思维被引导在比较固定的模式上了,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被抹杀了。课堂上教师费力导引,学生用力配合,双方尽力维护一种默契合作的氛围。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堂,教师恰恰要善于制造问题、激化矛盾,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中得到深化和升华。
  总之,做常态语文教师,上常态语文课,做本真语文教师,上本真语文课。在常态和本真当中,我们应该一起思考、探索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3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