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美英

  摘要:融汇与整合教学内容,突破单篇教学常态,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形成专题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在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過程中,要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所学内化成为其品格和能力时,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学生主体;当代文化
  语文学科这片沃土广阔而深厚,诗意而美好。《诗经》《离骚》开启的现实之思和浪漫之舞;唐诗宋词的慷慨悲壮、凄美哀婉;古今散文形神皆动人,余韵俱悠长;经典小说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绝妙的艺术手法……正如彭程在《在母语的屋檐下》一文所描述的:“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摇曳生姿,各具魅力,语文学科就是在这灿烂的文化丛中撷英咀华。语文学科的特性使得语文教师有更多的可能去发现、去激发、去影响、去成全学生。以“素养培养”为方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语文学习的美妙,激发学生的无穷潜力。
  以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学习为例,笔者尝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这一设计的核心有两个:一是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二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一、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突出素养本位
  从当前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依然严格践行传统的课时主义教学方式,而这种传统的课时主义教学极易导致学生知识的碎片化、浅层化,造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价值观的培养难以达到一个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水平。同时,就高中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容易忽视在不同学段同一体裁文本教学上的差异,忽略学生已形成的语文素养,从而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加强课程实施整合”的要求,意在“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统筹安排教材,重视“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设计,突出素养本位。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以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知识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自主阅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是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实现深度学习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大单元教学设计。
  从学生已有的小说鉴赏能力看,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三时已经学习了3篇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通过对上述小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来鉴赏小说的基本能力,能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和思考。经过整合提炼,笔者把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明确如下: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洞悉小说反映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能更好地解读人物,从而准确深刻地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同时,融合当代文化,让学生在对当代文化现象的自主研读探究中把握时代人物特点,更好地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共3篇课文,在大单元主题的统领之下,遵循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笔者对这3篇课文进行了层进式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首先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体现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主要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让学生能够在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深度思考。然后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这一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洞悉影响人物转变的社会因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最后进行《边城》一课的教学。这一课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通过自读来探究小说的人物、社会环境和主题。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落实学生语言、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指向深度学习
  “语文学科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是语文课程在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内在影响……他体现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因此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通过感受情境来实现语言、思维、审美能力的提高,进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稳定的学科素养。
  在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3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梳理林冲形象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出林冲形象由忍到狠的变化原因。从学习效果看,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能感受到林冲形象的变化,但是在把握其变化的原因方面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据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并补充《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其他情节,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官逼民反”的主题上来。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从对林冲形象的概括到分析其形象变化的原因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意识,其学习逐渐走入深入研读的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身上的社会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概括人物特征,把握人物命运,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至此,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已能够较好地掌握。在《边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探究小说的人物、社会环境和主题。从学习效果看,学生对《边城》人物命运的分析深入而全面。呈现出来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学生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文章笼罩的感情色彩“宁静和谐又孤寂冷清”;二是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笔者发现当代学生的价值体系与翠翠等人的价值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学生质疑翠翠的爱是否值得守候与等待。这两个亮点都指向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边城”的寓意呼之欲出。教师在执教时需侧重在对话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让师生、生生思维进行充分融合和碰撞,由此激发学生潜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融合当代文化,激发学生潜能
  新课标提出應该引导学生利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阔视野,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身边的文化现象。当课堂和生活相联,当所学内化成为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时,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在完成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学习之后,笔者安排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探究。教师根据需要拟定几个选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自主活动,最后展示活动成果。
  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选题:《石家庄城中村改造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迁》《走进西柏坡,感受精神的力量》《荷花淀”滋养出的人物魅力——河北乡土文学系列研究之一》《从〈哦,香雪〉中嗅一缕泥土的芬芳——河北乡土文学系列研究之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探究的过程中再次体悟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
  从展示成果来看,学生经历了资料搜集、深度研读、提炼观点、制作课件、课堂展示、课后反思等一系列过程,收获颇丰。选择《石家庄城中村改造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迁》这一主题的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是城中村改造的亲历者,他们从村中环境变化、不同年龄段人变化的共性和个性、美好愿景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总结出了人应该有主动把握命运的意识,并且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城中村的老人们那挥之不去的失落和无奈。选择《走进西柏坡,感受精神的力量》这一选题的学生完成得最迅速。时代催生伟大人物,人物创造时代,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到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学生能够自然联系自己将要到西柏坡举行成人节宣誓,其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这次自主研读过程中,学生展示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等都令人惊喜。师生之间角色的变化让笔者受益匪浅,学生的潜力远超教师主观给出的界定。活动之后,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
  这次大单元设计的尝试开启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新认识。王崧舟说:“语文课,最应该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底蕴。”的确如此,教师的每个教学设计,每个教学细节,最终要汇聚成学生的一种素养,一种底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在一种文字浸润得久了,自然会得其精华,浸润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成长的过程。雨润物细无声,落地滋养生命,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陪伴学生获得最好的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石家庄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优统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为G2018082】
  作者简介:孙美英(1976—),女,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5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