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内涵式建设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慧洁
[摘 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唱响了“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在高职层面上,一流专业建设是一流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流专业建设应从专业规范、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等方面入手,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设计专业内涵式建设路径,从而实现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
[关键字]双一流 高职院校 一流专业
引 言
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16〕33号),陕西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方案》(陕教〔2017〕171号),这些文件作为陕西省高等院校一流建设的引领性文件,为学院“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专业层面上,如何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结合学院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目标,设计专业内涵发展路径和内容,从而完成一流专业的建设任务成为各专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陕西省高等院校“一流专业”建设标准(高职)主要内容
陕西省将在“双一流”建设期间,建成3所、培育3所全国一流高职学院,建成50个全国一流高职专业;重点建设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10所、骨干专业150个[1]。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的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专业规范。内含有建设目标、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合作办学等5个二级指标。建设标准要求专业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标准明确具体,与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吻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培养方案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具有示范性、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2.师资队伍。内含有师资结构、师资质量等2个二级指标。建设标准要求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任课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并对师资学历、职称、双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具体指标进行了规定。
3.教学条件。内含有专项经费投入增长情况、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3个二级指标。建设标准要求用于专业调研、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专项建设经费充足。创建情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试行“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大。
4.课程建设。内含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资源建设等3个二级指标。建设标准要求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大,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自编教材。
5.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内含有招生与在校生人数、学习成果支撑度、学习成果评价、人文素养、职业技能、社会声誉等5个二级指标。标准要求专业要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能力支撑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有学习成果达成评价体系,能够对本专业学习成果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规范,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
6.社会声誉。内含有示范辐射、社会服务、专业特色等3个二级指标。建设标准要求专业建设成果示范辐射作用成效显著,在省内或行业有较大影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创新形成的,与国内、省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相比优势特色明显。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截止到2018年,陕西省公办院校在2018年共设置334个专业、1017个专业点,专业覆盖率达44.7%[2]。但纵观陕西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情况,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产业融合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虽然很多学院都有合作企业,但企业和学校的产业融合度较低,仅仅停留在一些专业建设方案论证、实训室建设规划论证等方面,在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专兼职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双方的融合度较低,没有达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
2.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多数专业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的,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融合度不够[2]。部分学院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模式,“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对现在学生的胃口,应用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和课堂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双一流”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内涵发展实施路径
1.“抓内涵” 合理确定专业发展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学条件为抓手,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依托办学基础,重视社会需求,突出专业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以专业建设推进专业优化,增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和知名度的目标。
2.“深融合”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专业的能力分为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在专业课程中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抓手,培养优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学生开讲座、宣传企业文化。在教學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成才。
3.“优结构”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立足校企互培共育,建立一支学校与企业双带头人,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做到“五个一”,即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结成一个对子、解决一项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开发一个岗位技能培训包。
4.“强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着眼于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技能训练、技术思维、职业素养三个维度进行培养,在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四个层面上逐步提升。通过新扩改建一批实践性教学场所,形成集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标准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实践育人。
开展职业文化、职业环境等实训软环境建设,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充分利用实训条件,积极引导学生社团进行职业实践。
5.“信息化”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开发。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手段多样,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好。
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在共享已有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共享平台,发挥课程示范带动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的优质网络课程、优质教材、优秀课件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6.“提声誉” 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坚持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理念,依托校企合作职教集团,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2017〕171号)。
[2]李梦娟、张朝晖:《陕西省公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专业研究》,《船舶职业教育》2018年第2期,第5-8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0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