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群文阅读之力 构高效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小萍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单篇文章引向多篇文章,即为群文阅读。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为了与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更为相符,教学内容均以单元主题为主线进行安排,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群文。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以此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知识积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掌握更多写作技巧与方法,最终让群文阅读之花在语文课堂中尽情绽放。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的进行有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帮助教师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好的补充,从而促进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本文对如何借群文阅读之力,来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现,现在的学生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并没有什么阅读课外书的时间,而在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同时阅读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以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另外,影响语文阅读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却是阅读素材的欠缺,而且阅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其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大多初中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都缺乏明确的目标,缺少对正确阅读方法的掌握,从而对其阅读水平的提升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另外,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为主题,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模式,不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是让其死记硬背,更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及情感等得不到有效发展和表达,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除此外,还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较为单一,没有深入性的教学内容,忽视了连续性的思维,最终导致初中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二、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确定阅读主题,引导学生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明确群文阅读的主题,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此为群文阅读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现行的新版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相应的单元主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确定阅读主题。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即《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我将本次的群文阅读主题设定为“季节”,以此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及生活经验或阅历等,选择相应的群文阅读材料。如第一篇课文《春》,这是一篇散文诗,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这种文学体裁。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看书等搜集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散文诗,以此对这类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群文阅读材料。对此,我把散文诗《热爱生命》和《一棵开花的树》两篇文章与课文《春》组成一组,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最后,我又根据课程安排,选择了不同主体来进行群文阅读。如,选择关于“春”的文章,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或者陌生的散文诗,让学生进行阅读,寻找散文语言在不同文章中的特点。实际上,一提到“春”,人们首先想到的都会是一幅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景象,鲜少会有人想到春天来临之时,因为地域不同,所呈现的春的景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又将“春”作为了群文阅读的主题,将本课与《大明湖之春》《五月的青岛》《成都的春天》等文章组合成群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欣赏到不同地域的春天的景色,进而促使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春天产生更为深刻的感知。
  (二)合理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问题是其主要推动力。学生只有发现或遇到问题才会进行思考活动,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提出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将多篇文章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并在比较和迁移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从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获得不断提升。
  群文阅读旨在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通过横向整合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对阅读素材进行比较与分析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群文阅读整体为基点,以学生心理变化特点为依据,设计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为确保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保证所提问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寓言四则》一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把这几篇寓言故事进行有机组合,通过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之后,再让他们围绕同一个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内容,了解文本大意,然后教师与学生纷纷通过画画的形式,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一画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寓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设计相同性质的问题来开展阅读教学。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两则寓言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则寓言故事之间是否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阅读完之后,通过激烈的探讨与研究之后,总结得出两则寓言故事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的教育意义都非常强烈,交到我们凡事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对于尚未发生之事无须过多担忧,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更不必忧心忡忡,食不安寝。最后,我还给学生推荐了《欲速不达》《断鹤续凫》等寓言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还能让他们掌握和了解更多的成语典故。
  另外,还要对学生的综合思考进行指导,让他们通过对多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并概括所阅读的文本内容。仍以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課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总结三篇课文的相似之处,学习几位作者的不同描写手法,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此加深学生对文中所运用精美语言的感受,进而加深学生对作者笔下美景的体会。最后,拓展学生阅读,让他们阅读《荷塘月色》《秋》等文章,有助于学生对多种景物描写技巧的掌握,丰富学生的优美语句的积累。   (三)落实阅读指导,有效内化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不仅要让学生自主建构,还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摘录优美语段夯实阅读基础;让学生通过标记文章关键之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写读书笔记,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地渗透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和足够的阅读机会,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牢固的掌握阅读方法,促使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这样,通过长期的、有效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还能促进学生群文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我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就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方式的具体指导,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群文阅读习惯。如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阅读时,我结合了《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孔乙己》等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我引导学生确定本次阅读的文章主题。很快,学生就能发现这几篇文章分別讲述了童年趣事、师生之情等,各有各的侧重之处。其次,将它们进行有机整合之后,我先让学生进行了浏览式的阅读,并探讨“鲁迅的精神”,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鲁迅伟大民族魂的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对这一精神的体验。因此,落实对群文阅读的具体指导,有助于学生完整而深刻地认识鲁迅先生。
  (四)课内结合课外,培养学科意识
  语文学科由于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它又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质的学科,其在教学内容及形式方面更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由此,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与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开放性和灵活性原则,整合更多有用素材,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采用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充分感受阅读的魅力所在,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旨在通过加深学生对劝学方法及学习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辨、理解、感悟以及语言表达和综合分析等能力。对此,我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前贤志学的故事”为议题,给学生推荐了《师旷论学》(选自《说苑》)、《周处》(选自《世说新语》)以及《曾国藩与小偷》(民间流传)等文章,同样都是文言文体裁,以此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学习带给人们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劝学与学习的思考,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我还给学生布置了适当的课外习题,如借助工具书认识并理解文中生字词、寻找并划出文言文常用的固定句式以及特殊语法等,鼓励他们尝试自主翻译文本内容,针对一些关键语句进行探究或研讨,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如此,将课内阅读与课外练习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拓展学生阅读,丰富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效果;通过交叉、整合与渗透,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历史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继而促进学生审美认知、道德思想及品质的不断提升。
  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总结和选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还要注重对群文阅读素材来源的补充,从而让群文素材库的搜索更加全面。这样,既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锻炼与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与积累水平的提高与丰富,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洗涤学生心灵,使其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适当拓展阅读途径,有效整合全文阅读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组织者和“引路人”的作用,不断在群文同探究更多、更有助于学生读写的“养分”,进而为读写结合搭建一座更为坚实、有益的桥梁。
  作者简介:黄小萍,福建省福鼎市,福建省福鼎市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3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