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游戏环境回归幼儿的需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安特斯在《儿童的权利》这首诗歌中写道:“请让我生长得像我,并请了解,为什么我希望生长得像我,不是妈妈希望的我,亦非爸爸要求的我,或是老师认为应该如此的我,请试着了解和帮助我,让我生长得就像我。”这首诗歌从儿童主体的感受出发,呐喊出了儿童内心世界的诉求。在我园以《指南》精神为引领,以“小主人教育”为基点的背景下,我们从幼儿自身出发,探索小主人教育下的区域游戏中的大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游戏环境; 回归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085-001
  一、区角环境由孩子决定
   以往区角名称常常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一个界限,就像是生活中的邻里關系一样,互不相犯,相敬如宾。开学前,老师们就为孩子们的区角定义出了五花八门的名称,有呆板型的,如“创意区”“科学区”“阅读区”“技能区”“益智区”等,有童趣型的,如“巧巧手”“动动脑”等,相应的区域材料也被一一对应放入了各个区。哇!大功告成,坐等孩子们入园。
   经过一段时间的区域活动,老师们会发现,很多区角的材料会跑到其他区角去串门,老师一再叮嘱:“这个材料是[××]区的,应该放在哪呢?”或者就请某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整理区角,从而简单的解决了问题,不过下次游戏又是如此上演。老师们是否想过班里的孩子对区角名称的认识的程度是什么样的?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几样材料没有物归原处?原因就在于老师所定义的区角是老师的,不是孩子的。
  1.从材料入手
   材料的存放因看得到、找得到、拿得到、放回去。看得到,才能激发游戏意图,找得到拿得到,孩子才能实现自己的游戏目的,放回去才能继续下次的游戏。所以我们应该把材料存放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样让孩子知道存放材料的位置,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
   那把一堆材料放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会怎么放呢?很简单,一样的放在一起。以这样思路摆放材料,就会出现很多以材料命名的区角,如“瓶瓶罐罐区”“箱箱盒盒区”“积木区”“玩具区”“图书区”“彩色区”等等,教室犹如一个大超市,区角中的材料就如一件件商品被孩子分类摆放在一起,孩子很容易在大脑里记住这几个区域。这样的划分在孩子们实施计划、选择材料的时候,不至于因为选择过多而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同时也会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拥有足够的空间来实现自己想法,从而打破材料使用的局限性,拓展材料的利用率。
  2.从兴趣入手
   区域的设置还应遵循孩子们的兴趣,基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把教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选择相对安静的区角;把艺术区设置在靠近水池的区域,方便孩子清洁整理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对区域游戏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后,可以逐步增加新的材料和区域。
   为了支持孩子们的区角游戏,让孩子们看到可供他们选择的材料,区域的设置还应考虑空间、能见度、噪音等等因素。和孩子一起讨论、经过精心设计过的多样化的区角环境才能帮助孩子在做计划时确定在哪玩和谁玩……这样的环境能够支持孩子的游戏过程,拓展游戏经验,延伸新的游戏计划,对孩子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二、区角规则由繁化简
   我们要支持孩子的区角游戏,就应该让孩子尽情玩耍。在以往的区角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规则,每个区少则3条,多则5条,若把每个区角的规则相加,整个班级的规则就有30条左右,孩子们真能记住并遵守吗?规则越多,孩子们受到的约束就越多,就会造成孩子们不敢放手大胆游戏。一旦孩子的行为受到约束,孩子们游戏的目的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要让活动区完全自由开放,但也是有底线和原则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区角游戏的规则简单化,一目了然,让孩子们更加大胆地实施自己的游戏意图,支持孩子按照计划游戏实现游戏目的。如大三班的区角游戏规则:材料环境共保护,遇事大家好商量,作品经验齐分享。制定最基本的规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不伤害自己”是从自身出发,也蕴含着孩子的心理活动;“不伤害他人”是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鼓励孩子文明交往;“不伤害环境”是更大一个范畴,爱护班集体的事物。在这三个“不”的基础上创编规则,便于孩子了解、记忆,从而认识到规则在游戏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自由与规则相互推动的情况下,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区角、选取所需材料,实现自己的游戏目的。
  三、区区流通,推动游戏发展
   在材料相对开放、规则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图书角只能看书吗?积木区只能建构吗?玩具区只能玩玩玩具吗?……答案是否定的。区角的柜子只是存放孩子游戏时所需要的材料,并不是限定空间、人数、自由的屏障。孩子们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自由选择伙伴、自己选择场地和材料,这时在区域里玩耍的孩子的人数更不应受到限制,孩子们不该因为在成人感觉太拥挤的体验上而被拒绝进入,整个区级环境应形成一个更自由地通行模式。如:在建构区,孩子们已经按照自己的计划建构了公园、公路等等,已经完工,这时有孩子提议扮演爸爸妈妈去公园野餐,这时他们可以到家庭区选择材料,在建构结束的基础上继续玩“野餐”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推动下,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情节、问题,给不同水平发展的孩子提供机会,呈现出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游戏水平,推动孩子们真游戏,获得真经验,得到真发展。
   在《指南》中就对游戏做了以下诠释:“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开展多种游戏。”在小区角大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开放性的材料、自由的场地,孩子们畅想的空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游戏,解放了孩子;在小区角大变化的过程中,让老师真正成为了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在小区角大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诠释了“成长”是自主的,同时也是需要“支持”的这一教育理念。孩子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自主操作,使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得到满足,让游戏环境回归孩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渊莘.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丛书——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2]刘艳.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手册[J]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