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学生须能写作,须能读书,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
  “读写结合”是个老话题,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国内外对读写结合的研究涉及了读写结合的方方面面。有的学者专注于读写结合的方法研究;有的专家对读写结合的误区做了深入的分析;有人对读写结合点的设置进行了探寻。但是随着教材的改变,读写结合的一些新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仍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探索的方面。使用了一个学期的统编教材,纵观老师们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及编者的编写意图,不能充分利用读写结合进行教学,关于统编教材读写结合教学的序列化和系统性缺乏整体认识,还有部分老师没有从老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对统编教材不能很好地进行年级段间的过渡和衔接。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剖析统编教材的特点,深入进行统编教材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读写结合”教学中我们要思考写作如何推动阅读,不只是以读促写,还要考虑读写结合中,不同年龄的读写方式有没有不同的特点和思维的特征。从2019年秋季开始,我带领我校教师成立“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组织骨干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上研讨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创建了适合学校的“四读一写”模式。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本为例,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以课程标准、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探究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读写结合策略。带领骨干教师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重点分析课标的要求,把握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课堂教学,了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找到教学者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 研读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著作和学位论文、期刊论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近年来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3. 从“统编教材小学第二、三学段读写结合的目标阶梯体系”“读写结合的内容序列”“探索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三个方面构建读写结合策略。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在单元导语中列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条指向阅读的要求,另一条指向写作的要求,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例: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世界,阅读要求: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习作要求是:试着编童话,写童话。统编教材就是双线组元,读写结合是双方面的。我们如何体现?既要关注读,还要注重写。分析统编教科书每个习作单元的编排:精读课文——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习作例文——进一步感知方法:学生习作——形成学习成果。不管是单元习作还是习作单元,单元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协调一致,读写并重,体现了读写结合——由阅读得法到习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特点,阅读教学目标、写作教学目标,基于二、三学段写作训练的总体目标,从单元出发,在单元双线结构的背景下,从单元页的语文要素入手,结合课后题、语文园地,挖掘单元读写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从单篇出发,挖掘单篇课文读写结合点,读写结合策略,课堂上,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训练,学生准备读写训练本,当堂练笔。教师以随笔、反思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学中关于读写结合训练的思考。以学生所处的年级段为纵线,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知识和能力发展为横线,在不同年级段建构读写训练体系。
  作为一线教师,我利用便利的教学资源,在“读写结合”实践课的基础上,积累、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筛选出磨砺得相对成熟、效果比较显著的课例和反思。结合理论的高度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整理出小学语文“讀写结合”训练方法和途径。例: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猫》。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指向阅读的要求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指向习作的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围绕本单元的读写要求和课后习题。我采用“四读一写”模式,对课文《猫》做了如下教学设计,以达到读写结合,读写共生。
  《猫》这一课的读写结合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写训练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 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屏、折”2个多音字,学会“呼唤、响动”等10个词语。2. 默读课文,感受猫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体会第2自然段写法上的特点,井尝试练笔。而教学重难点尝试先概括出动物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描述,表达喜爱之情。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搜集老舍先生的相关资料,想想自己与小猫之间发生的故事。主要通过以下四读一写,五步完成教学。
  一、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通顺;读通课文。并想想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2. 检查自学情况:出示下列词语:“贪玩、尽职、稿纸、解闷、遭殃、花盆、蹭、蛇、无忧无虑、丰富多腔、屏息凝视、枝折花落、生气勃勃”。这里特别注意老师强调容易读错的词:屏息凝视、枝折花落。3. 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课文中哪两个句子能概括出来?交流出示句子:第一句是书上原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第二句是:满月的小猫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4. 默读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围绕“古怪”写的,哪些内容是围绕“淘气”写的。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1~5自然段写了猫的“古怪”之状,第6自然段写了猫的“淘气”之态。这两句话是这两部分的总起句,这两部分的最后一句你再读读,发现了什么?这样一读我们就明白了,小猫因为什么而可爱?老舍写猫,是在写它可爱,围绕可爱,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古怪,一是淘气。古怪和淘气是猫的本性,而可爱是作者因对猫的喜爱而生发的一种感觉。就像我们人一样,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古怪、撒娇都觉得是可爱的;否则,就会觉得是可恶的。于是古怪也就因为主观因素的左右而变成了一个“摇摆不定”词,爱它则褒,厌它则贬。可见老舍对猫的喜爱,已是无条件的“全盘宠爱”。   二、 精读探究,学习表达
  学习老舍是怎么写猫的古怪性格,表达他的喜爱之情的。1. 自由读第1至5自然段,圈出写猫古怪的词语,再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猫古怪在哪儿。2. 分享交流:(1)我们就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读看,怎么说清楚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在这里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原来老舍先写了它的一个特点,接着抓住具体事例写它的行为表现。从老实到贪玩,从贪玩到尽职,这些矛盾的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说猫的性格古怪。那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读第二自然段就明白老舍的文章好像不是写给你看的,而是说给你听的。相互矛盾的性格对着说。
  三、 朗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带着想象,再次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
  四、 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語言大师老舍的写作秘密都被学生发现后,就可以指导来学习写一写了。回忆自己喜欢的某种小动物,有没有这样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尝试将这一特点概括出来,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描述,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段话。
  五、 阅读链接,以写促读
  我们学习了运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课下请同学们读一读:夏丏尊和周而复写猫的片段,比较一下和老舍的《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样学生由读到写,由写促读。契合了统编教材“读写并重”这一理念。
  再如六年级《夹竹桃》,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感悟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从而深入感受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审美情趣,品味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仿写课文第五自然段。
  一、 初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伴着和煦的春风,许多花竞相开放,而夹竹桃——
  伴着盛夏的暴雨,许多花在风雨中零落,而夹竹桃仍然——
  伴着深秋清凉的寒风,许多花随风凋零,而夹竹桃依然——
  二、 精读探究,学习表达
  季羡林不仅有夹竹桃一样可贵的韧性,还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引导学生读文讨论,品析构段之妙:文中一共写了作者的几个幻想?写一个、两个或四个不可以吗?为什么要写三个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遣词之妙:一是读读句子,抓住“爬过、飞过、乍起”这三个词语,体会用词准确之妙。二是比较句子:透过“居然就是(真看到)、真的展现出(真看到)、真看到(真看到)”体会用词变化之妙。
  三、 朗读感悟、背诵,积累语言
  四、 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出示一组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朦胧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仿写。教师可提示开头句子:
  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花香袭人,我们幻想它是……
  五、 阅读链接,以写促读
  这篇文章作者写于1962年,发表五十多年了,我们现在学到的只是原文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读读季羡林的原作《夹竹桃的传说》。
  基于写作训练的总体目标,依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二、三学段不同文体的写作目标在各个读写训练点进行有序分步,整理出较为系统的统编教材读写结合训练的目标体系。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二、三学段写作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较好地完成年级间的衔接和过渡,更加有效地使用统编教材进行读写教学。
  我在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读写结合资源的基础上,把二、三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知识和能力发展在不同学段进行细化,确立读写结合点,梳理出读写结合训练内容序列。按照写作知识或技能的深浅难易程度,从浅到深、从易到难进行排序,编制好科学训练的阶梯序列,使得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更加有序。利用课文这一具体课例,通过“四读一写”,使学生在读中探写,学以致用,由写激发读同一类文章的欲望,以写促读,达到了读写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阁杰,山东省菏泽市,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