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读写结合训练内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识方面,人们的理解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到写作为阅读服务,再到二者相互融合、综合训练,读写结合的含义越来越明确,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注重读写练习,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是阅读与写作最直观而有效的结合点,是读写结合训练的重要依据。统编教材在阅读与写作的编排上作出了很大改进,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其中最大的亮点是重视读写结合训练内容的编写,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具体来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读写结合训练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立足创造性表达
特级教师钱梦龙把读写结合的训练形式大致分为五类:模仿、改写、借鉴、博采、评析。广西教科所“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课题组袁刚老师认为读写结合常见的训练形式主要有以下八类:仿写式、延伸式、扩展式、铺陈式、移接式、感想式、整容式、逆向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读写结合训练方面体现了对这些形式的运用和整合,具体包括仿写、改写、续写、补白、写读后感等。无论是哪一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模仿中想象,在想象中创造。
1.仿写
仿写是针对“样本”的读写结合,就“样本”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角度进行的写作,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在统编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均有大量呈现。例如,二年级下册第8课《彩色的梦》课后题:“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2小節或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课后第三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除此之外,课本中编排的“小练笔”板块,基本都是依照课文内容,抓住“样本”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角度入笔进行的仿写。当然,仿写点除了依照课后习题来选择,也可以在课文中深入挖掘写作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仿写训练。
2.改写
改写的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原文的扩写或缩写,也可以是改变课文原文的文体、人称、写作顺序、文章结构等,改写的训练要求较仿写高一些。例如,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试身手》中有:“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这里是要求把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属于改变课文原文的文体。三年级上册第25课《掌声》出现了这样一道课后习题:“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试着讲一讲。”这里体现的是改变原文的人称。五年级上册第10课《牛郎织女(一)》有一道课后习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则是属于针对原文的扩写。有些只作出口语表达的要求如“说说”“讲一讲”等表述,可在教学时灵活安排,进一步开展改写训练。针对不同的文本和训练点,要提出不同的改写要求。改写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分析,评价改写前后的优劣得失,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改写,防止出现偏离实际的思想,或不假思考的摘抄拼凑。
3.续写
统编教材中,有的课文在精彩处结尾,或是在文中某一段用省略号对相关内容予以省略,引人遐想,这时就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开来,进行续写。例如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第二自然段结尾处的省略号就可作为续写的训练点,详细续写人类有了火之后的生活。又如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结尾处“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这里的省略号引起我们的思考:小主人公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又会怎样地珍惜这本长篇小说?这本长篇小说讲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可以进行续写的角度。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续写的内容提出问题,选取某一个角度来对课文进行续写。
4.补白
补白即对课文中出现的空白点予以补充,有许多课文并非面面俱到地呈现所有内容,课文中没有描写的或者一笔带过的部分则是进行补白的训练点。例如,四年级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导读部分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课文中对女娲求雨浇灭天火的情节没有描写,那么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二年级下册第6课《千人糕》课后第一题“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二年级下册第7课《一匹出色的马》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然而课文中并没有对春天的景色作出具体的描绘,在插图中却有体现。对于这类课文中的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读写结合训练,训练的形式和难度可依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5.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即评论式写作,也是一种常见的练笔方法。读后感可从多方面训练,可对文章的字、词、句给予评论,也可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作出感悟。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读后感的训练主要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感悟。例如,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的一道课后题:“故事中哪个情节触动了你?和同学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取故事中令他们印象最深的人物或情节,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体现递进式训练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断发展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读写结合内容编排上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1.低学段侧重词句训练
在低学段,读写结合的训练较少,主要侧重于词句的积累和训练。例如,二年级下册第6课《千人糕》课后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补充填词和仿写句子通常出现在语文园地中,课后习题中涉及仿写故事、续写故事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设置,要求相对较基础。又如,二年级下册第5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习题“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20课《蜘蛛开店》课后习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虽没有明确提出写作的要求,却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写作并不是从某阶段突然开始的,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读写能力水平还较低,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积累素材和遣词造句训练上,通过让学生摘抄或记忆好词好句,仿写句子,锻炼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 2.中学段侧重句段写作
中学段开始侧重句和段的训练,如三年级上册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课后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同时出示示例让学生仿写句子。四年级上册第2课《走月亮》课后小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要求学生在理解并能复述课文的基础上,仿写一段话。在这一阶段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把训练点缩小,围绕这一个小的训练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写作,把一个方面写具体。
3.高学段侧重段篇写作
到高学段,读写结合的训练重点则倾向于段落和整篇作文的写作。例如,五年级上册第17课《松鼠》课后《初试身手》中的“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篇说明性文章”,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文,必须要对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各种说明方法有清晰的把握,同时还要对文章内容以及散文与说明文之间的区别有清晰的了解。在这一阶段,除了对课文中某一个小的方面和角度进行更细致深入的训练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
三、注重文体意识培养
文体指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作者撰文是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总要选择恰当的文章样式,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个性的文章体裁。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存在着文体意识淡薄的问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很注重文体的呈现和教学,涵盖了诗歌、寓言、科学小品文、说明文、散文、记叙文、小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童话等种类丰富的文体,部分文体还在单元导语、课后指导以及单元交流平台上呈现一定的文体知识。文体知识的编写既指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为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作铺垫。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話单元,导语“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揭示了童话的最大特点——想象。单元要求“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写童话”,提出了阅读和写作的两大要求。
在教材中,许多单元是依照文体来编排的,形成了围绕一种文体的“1+X”多文本阅读。在这种相对集中的阅读中,由于对某一类文体的写作方法见得多、认识深,又有例文参照,因此学生对该文体进行写作就会更为熟练,章法运用方面也会更准确。若抓住这一最佳时机进行练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都是观察日记,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及单元习作,都强调观察日记的写法,要求学生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都是神话传说故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学写故事。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方法,并学写说明性文章。同样,散文单元侧重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描写手法的运用并学会表达,记叙文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等等。
针对不同文体开展读写结合训练,首先要明确每一种文体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征,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理解和提炼。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写作方法之后,可逐渐通过句、段、篇的仿写对不同文体进行写作训练,继而进行多样化的创造性表达。
四、显性与隐性编排相结合
显性与隐形相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显性与否、即时与否。
1.显性训练与深入挖掘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内容并不是全部直观呈现出来的,显性的内容体现在课后习题、小练笔以及单元写作中,是能直观看到并结合训练的。如课后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可直接结合课文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主题单元中的习作部分,则结合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体裁、方法等进行写作,一来运用阅读中积累的内容,二来也能促进文本理解。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显性题目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要求明确具体。在教材中,还有一些训练隐藏在课文里,需要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从补写课文空白、对文本进行合理假设、捕捉教材细节以及从不同角度揣摩文本等方面设计一些小练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使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作为一篇写景的范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层次分明,这一写作顺序和构段方法可以作为示例教给学生;课文第3自然段“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个“浸”字就展现出了雾的浓度,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出森林被浓雾笼罩的情境,这里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准,必要时要求学生造句,既训练学生学写,又促进学生理解。又如六年级上册第16课《盼》作为一篇记叙的范文来讲,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文章讲的是妈妈给小主人公“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作者从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生动而又形象地描写了“我”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情。“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紧紧扣住“盼”这个字,把“我”的盼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会,品味这一心理描写的作用,同时可要求学生通过一段心理描写来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2.即时训练与隐性积累
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特点还体现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是否是即时的。即时的读写结合训练是依照课文内容或课后习题的要求,在阅读理解后立即进行的写作训练,上面列举的训练内容都是即时的。而非即时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现为阅读中对文本写作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理解和积累为日后的写作服务,这种积累不是聚焦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囊括了写作素材、遣词造句、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等写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抄写并背诵好词好句”“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好在哪里”“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内容写具体的”“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等习题要求,这些训练并不要求立即进行写作训练,但都在为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从一个单元的范围来看,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针对阅读与写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写作要求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那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读写结合的训练就不同于课后习题或是小练笔的即时训练,而是要学习整个单元的课文,通过整个单元学习的积累,理解并全面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和说明方法,学会自己写说明性文章。
总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训练内容非常丰富,体现出训练形式多样、训练难度次第上升、注重培养学生文体意识、显性与隐性编排相结合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本中显性的训练点,挖掘隐藏在课文内容中的训练点,结合不同文体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多样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有梯度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巩固阅读习得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2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