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全社会的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忽略了培养高质人才、全面型人才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未来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对采取的改革创新策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163-0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及教学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人才需求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逐渐由重学历、重理论向重技术、重能力的方向过渡,这就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借助于创新举措,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全体教职人员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教育培养方向,以培养综合技能多面手为教育教学最终目标,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时刻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利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管理格局。
  在国外,蓝领阶层人士的社会福利待遇逐年得到提升,这足以看出,国外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视程度逐年加大。而这一点恰恰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所以高职院校应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由理论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华丽转身[1]。各级管理人员应摒弃过去的老旧思想,区分开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与方法的区别,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正确指向,不断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以夯实高职院校在专业型人才输送方面的基础,创品牌、赢信誉、树标杆,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学方法相对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被动角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尤其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其长期处于被动位置,对教师的机械式讲授只能被动接受,因而他们常常出现知识硬消化、硬吸收的情况,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黑板、讲台仍是教学课堂的基本要素,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毫无帮助[2]。
  (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负责教学管理的管理人员与时代发展步伐相脱节,不能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无法正确面对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差距,导致管理同质化;采取的改革创新策略完全效仿其他院校,与学校运营发展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部分管理人员逐渐弱化了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接纳能力,对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内容疏于了解和全面掌握,使得改革创新缺乏实效性,一个系统完善的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也无法形成。
  (三)学年制的弊端
  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往往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学年制则是以学校利益为突破口,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果采取学年制的教学模式,则多数学生的个性能力难以发挥。因此,学分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得到切实体现。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举措
  (一)加大部门合作力度,建立部门协同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不单单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时与总务部门、财务部门、招生部门、各院系办公室息息相关,尤其与学生管理部门的关联度最高,因为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直接挂钩。为此,高职院校应以教学管理为监督手段,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学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校园教育的塑造、社会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感召力,学生得以成为德行高、学识高、技能高的综合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应遵循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双向结合的原则,建立部门协同发展机制及部门合作联动机制,以学生管理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教学管理绩效优化学生管理格局,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宏观大环境,使部门之间在开展各项日常工作时,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二)狠抓教学质量,倡导素质教育,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提升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将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硬道理,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一个集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务实、教学计划合理、教学进度严谨于一体的全新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导向,用教师的践行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学生素质教育也是促进高职院校高效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为学生打造一个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環境。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针对内部管理人员,应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将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理念融入培训计划当中,并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转变思想观念,与当下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接轨。每一年度,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净化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体系空气,使优秀、卓越的管理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综合素养高、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管理人员,借助互联网资源,广纳贤才,以充实学校的管理人才队伍,进而全面提升管理人才专业素养[3]。   (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教学管理瓶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与实践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应与社会上一些IP电子企业达成共识,促使企业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行政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IP特殊岗位等,从而使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实践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提早适应社会大环境,为以后进入社会、完成个人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五)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策略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应纳入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举措当中,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控网络,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监控反馈机制。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是教学过程监控,管理人员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资料进行抽样检查,根据教师的教学成果,实施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评比规则,使教师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其二是教学目标监控,根据事先制订的阶段性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质量监控项目,将统计量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目标指标,科学合理地进行目标管理;其三是教学反馈监控,通过学生及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监控结果,适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效果逐渐凸显出来。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时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高要求。广大教师应将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举措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型人才为己任,补短板、重实践、促发展,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汉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J].高教探索, 2017,(S1):119-120.
  [2]唐玉群.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4):19-20.
  [3]李志.高職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4):254-25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society needs is grow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and convey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ccupy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gnor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nd all-round talents, which leads to students' future employment situation facing stern tes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0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