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生为中心的水利类本科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渭新 刘超 覃光华 尹建平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水利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过程中,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水利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手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水利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109-02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及其需要作为教育关心的重点,将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责任者和参与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能够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者在制定和实施课程体系、管理制度、教学方法等时,必修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目标。秉持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在水利类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建立适应行业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以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水利建设阶段,即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重利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水工程问题,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引领社会发展的水利工程人才是水利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1.存在问题。以往的水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受到“以校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等传统观念的约束,对人才培养更多的是从自身出发,着重于从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培养体系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而忽视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单一化,强调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取,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从而造成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毕业学生距离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根据水利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了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为核心、实践平台为支撑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建立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突破每个学生培养方案相同、毕业要求一致的传统培养模式,建立以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和适应行业及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学术研究型、实践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的个性化培养要求为内容的水利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水利人才的需求。
  校内集成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工程实验中心和各类实验室,依托校内集成平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术社团为载体,教师为引导,经费政策支持为保障,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活动。形成了以“两进一赛”(本科生进科研项目、进科研团队,“水利杯”创新设计竞赛)为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
  校外集成实习基地:(1)流域梯级电站实习基地,建立了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以流域水资源梯级开发为构件的工程专业实习平台以强化学生流域开发、梯级管理、开发保护并重意识。(2)水资源综合开发实习基地,以都江堰和武都引水工程为引领,建设集灌区建设、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领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实习基地,全面提升学生工程专业能力。(3)防灾减灾实习基地,利用“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大地震”遗址,建立了以地震为主、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特色的实习基地,强化西部工程地域、地质特征,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二、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改革
  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将自我发展需要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的转变,重教轻学向学重于教的转变,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的转变,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的转变,共性培养向因材施教的转变。
  1.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慕课教学建设,建立师生互动、教学互动、学研互动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2.开展课程的过程考核和多样化非标准答案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过程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开展以平时作业、小论文、过程测验、课堂专题讨论、小设计、现场操作等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过程性考核内容,推行非标准答案考核。
  3.通过学生覆盖率达到80%的学生自主立项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注重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能力的培养。
  4.开展多样化的毕业设计改革。为学生多方位发展提供平台,近20%的学生以自主创新实验、学科竞赛、企业实践成果以及论文、专利等,作为毕业答辩考核材料提交答辩委员会并获得通过,取得良好效果。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改革
  1.建立由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多层次学生指导体系。(1)开展“三大论坛和一大讲座”入学教育,即“智者论水”系列讲坛、研究生水专题论坛、教授论坛和水利科技前沿讲座。(2)院系领导与本科生面对面交流、师生座谈会、校友报告会、特色班会、优秀学长访谈交流会等,形成对学生进行持续的专业和学科影响,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水利大家庭的关爱。(3)以“辅导员+班主任+精准导师+教导员”的“四位一体”多层次、全方位指导,推进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互联网+”竞赛、节能减排大赛等)。
  2.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因此,由学生参与管理的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學生通过参与教学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校内的学生评价机制:开展学生对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评价。①通过学生在每个学期对各类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全过程的主、客观评价,及时反馈任课教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②通过学生对各级班主任工作,即班主任对学生的专业引导、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进行的年度评价,增进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2)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建立了多途径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包括建立毕业生人才信息库、每年一次毕业生调查问卷、每年多次邀请校友返校座谈);建立了社会评价机制(包括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每两年一次面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委托第三方权威性数据机构开展多方位调查评价等。根据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对各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价值观念已实践多年,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在构建水利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然而,这一理念与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达到教育改革目的取得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2]陈芳.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3]刘献君.本科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9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