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广琼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71—01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有着特有的自身属性。如果数学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使其在教学中获得快乐,就会改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抵触心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认知角度来看,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爱玩心理。教师要了解、掌握他们的这些特点,并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引导,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结合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严肃的科学,有着枯燥的外表和缜密的逻辑关联,如果生硬讲解,缺乏趣味性,学生难以理解接受。为了提升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来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使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大大降低了数学的抽象难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比如,教学“平面图形”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查找并进行回答,如屋顶有三角形和长方形、汽车轮子是圆形的、书桌是长方形的……这样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二、有效利用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探寻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科学组织、有效安排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如,教学“空间与图形”一课时,教师出示球形、正方形等几何体教具,让学生触摸、玩耍、滚动,让学生在玩中了解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在学生接触这些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追问学生:“为什么球体会滚动?长方体、立方体不能滚动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不同立体图形特点的认识。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有球体特征?哪些物体有长方体、立方体特征?并分别举例说明。学生此时会根据这些图形特点说出现实生活中形体相似的事物,并由此引出本课所学主题。这种以游戏导入、学生参与的互动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图形知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能力增强,语言等自身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進入学校,并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适时利用多媒体,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一些寓教于乐的趣味课件,充满了游戏娱乐性和互动性,对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也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认识除法”时,先用课件出示猴子花花摘了9个桃子,猴子美美说:“我再给你3个,你现在有几个桃子呢?”学生很容易列出式子:9+3=12(个)。笔者继续问:“那猴子花花比美美多几个桃子呢?”接着把美美的桃子也变成9个,再出示一只猴子,它的桃子个数也是9个。“那它们三个现在一共有几个桃子呢?”对于刚才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分别用减法和乘法计算出来。接着让学生注意,笔者默念咒语,使美美和另外一只猴子的桃子都消失,现在只有花花有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其他两只猴子,使它们三个都有同样多的桃子,该如何分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能得出结论每人3个。但要让他们用算式表示时,之前所学的加、减、乘法都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样,很顺利地引入了除法。这样的设计,可以很清楚地让学生知道之前所学运算的局限性,使他们有强烈的欲望去学习新知。
  四、体验课后习题的学习乐趣
  要让小学生经常对学习保持兴趣很难,特别是在课堂练习和课后温习阶段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要体现新意并保持适量。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可增添一些有趣的引导,以促进小学生拓展思路。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最后五分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并对新知进行巩固练习。教师:“这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新的了解,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考虑这个问题。一块蛋糕奶奶吃了一半,妈妈吃了剩下的一半,明明吃了蛋糕一半的一半的一半。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分数知识,分别说出他们都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鼓励他们利用教具进行演示。经过简短交流后,逐渐统一了答案。教师点评结果后,可拓展提问:“他们谁吃得多?谁吃得少?”将每个人吃蛋糕的份数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知道分数有大小之分,至于这些分数大小的判断,是下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教师就为接下来学习“分数的比较”打好了基础。编辑:谢颖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95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