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文章首先明确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和生活化教学法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加强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应用措施,这样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在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 引言
  在小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所以,必须提高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程度,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仍然不太成熟,很多不良思想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所以,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够在教学指导下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和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的意义
  (一)小學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只有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第一,生活性,正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性比较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会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两者不可分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创造生活。第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依靠课本知识的输出和吸收,还是一门以活动为实践基础的体验式课程,学生可以参与各种各样实践活动,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感悟和吸收。第三,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实现各种知识的融合。综合性比较强。第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放的,该课程将现实生活作为基础,开放性较强,能够在生活的基础逐渐调整教学知识,实现实践活动多样性,重点关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应用的意义
  首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在热爱生活的基础上服务生活。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和感受社会生活,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究,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小学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能够明确人生发展的具体方向,每个学生都是蕴藏巨大潜能的个体。学校生活是小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会逐渐成长和进步。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明白学习中乐趣,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实践中吸收学习到的知识。老师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潜质,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再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体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中的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加用心地体验社会,学习其中的道理,所以,学生品德的养成必须与现实结合起来。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归于生活。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就是为了认识社会生活,并且适应社会生活,然后在此基础上服务社会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只靠学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老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逐渐体验和感悟生活,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与学都需要从生活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成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生活。
  三、 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学校的教学意识越来越高,小学老师逐渐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这是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现在部分小学老师教学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实践,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比较枯燥,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较高的兴趣,也无法准确理解相应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专业的老师,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开展的,他们没有受到专业培训,自身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系统全面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些老师往往使用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刻板枯燥,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学相关的知识。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没有有效联系现实生活,也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是因为小学生在社会中的接触不多,无法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就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较差,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进而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且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己有,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的水平。
  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措施
  (一)实现教学内容设计的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老师需要实现教学内容设计的生活化,这样才能使生活化教学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还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个情境,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老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干点家务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使学生具备热爱劳动的习惯,还需要向学生展示关于干家务的视频,老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做过的家务活动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他学生做过的家务制订自己关于做家务的计划,使学生能够相互鼓励,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化教学法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学生会参与很多实践活动,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的生活化
  要想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就需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教材,使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就感比较强,也能够更加自信地学习。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不拖拉”的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拖拉现象,理解时间的重要性,明确生活中拖拉現象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学生的拖拉现象。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学生改变以往的生活态度,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良好效果,使小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的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需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的生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实践的教学环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实践,共同探讨装扮教室的方案,并且选出最好的方案,进而对教师进行装扮。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备较高的团结协作能力,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生活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小学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结合生活实践,重点使用生活化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同时,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确保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五、 结语
  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老师需要转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将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融合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须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静.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0(10).
  [2]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
  [3]邱丰.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
  [4]王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吉林教育,2020(Z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11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