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行为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家庭作业可以给学生提供知识练习的机会,增加学生学习任务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文章从学生作业动机、作业认知参与度、作业行为参与度三个方面研究学生作业行为特征。此研究有助于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家庭作业;作业行为;学习动机;作业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2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042-02
一、引言
家庭作业是教师布置的学生回家后或在校寄宿生下课以后要完成的作业,它是课堂作业的有益延伸,有利于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巩固。家庭作业给学生提供了知识练习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学习任务的参与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考虑到家庭作业在知识传授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国内外教育专家都在讨论家庭作业的类型、目的及合适作业量。学生是家庭作业的主要接受者,教师是家庭作业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分析学生的作业行为,可以了解学生的作业行为特征及作业完成动机,便于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与作业布置方式,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生作业行为特征
1.学生作业行为特征的分析方法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例如,当作业布置后,部分学生可以很快完成,而部分学生作业完成速度很慢,甚至出现作业拖拉现象。快速完成的作业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速度快、准确率高,二是速度快、准确率低。针对学生不同的作业行为表现,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质量,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进行分析。
参考Trautwein等人提出的家庭作业分析模型,可以从作业参与度、作业动机两个方面分析学生的作业行为。作业参与度包括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表现的认知参与度和行为参与度。作业的认知参与度是指学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对待家庭作业。学习方式可分为浅层学习法和深层学习法两种方式。浅层学习法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实现与所学知识无关的目标,如满足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此方式的作业认知参与度低。相比之下,深层学习法的特点是对学习任务有内在的兴趣,学生可能会专注于理解所学知识,将其与之前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此方式的作业认知参与度高。作业的行为参与度包括学生作业完成量、做作业所用时间、注意力集中等三个方面。
作业动机是指学生完成作业目标时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其主要考虑学生是否以学习为目标,关注的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事实上,重视学习并意图通过学习来提高能力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法,旨在深入理解学习的内容。此外,以学习为目标导向的学生很可能会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努力学习,并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作业动机会影响学生的作业参与度,即作业动机影响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认知参与度和行为参与度。
对于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了什么,即学生如何处理学习任务、如何管理自己进而达到学习知识完成作业的目的。学生对待家庭作业的态度,会影响最终的作业质量。
2.学生作业行为特征的具体表现
调研发现,学生作业行为一般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作业动机强,以学习为目标,采取高作业认知参与度的深层学习法,行为参与度表现为完成作业量多、速度快、注意力集中。第二类,作业动机强,以学习为目标,采取低作业认知参与度的浅层学习法(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等影响),行为参与度表现为完成作业量多、速度快、注意力集中。第三类,作业动机弱,以外部动机为目标,采取低认知参与度的浅层学习法,行为参与度表现为作业完成量多、速度快、注意力不集中。第四类,作业动机弱,以外部动机为目标,采取低认知参与度的浅层学习法,行为参与度表现为作业完成量少、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
综合来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具有以下关系特征。第一,学生的作业动机会影响学生的作业认知参与度和行为参与度。学生根据作业动机,选择采取浅层学习法或深层学习法来完成作业,同时,这种作业动机也将影响学生作业完成量、做作业所用时间和注意力。第二,学生认知参与度的不同会影响其行为参与度。学生在不同作业动机下采取浅层学习法或深层学习法应用于作业任务,不同学习方法下學生获取的知识量和作业速度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学生的作业完成量、做作业所用时间和注意力有所不同。
三、基于学生作业行为的教学策略
面对不同作业行为表现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便有效利用学生有限的认知和能力来处理带回家的作业,进而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针对学生心理,丰富家庭作业形式,端正学生作业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这就要求作业设计要有趣,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打破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进行灵活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作业动机。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作业能力,提升学生作业认知参与度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内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作业能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要密切关注学生认知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其答疑解惑。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开展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讲解,尤其是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重点指导。如此既能面向全体,又能兼顾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有内在兴趣,更专注于理解所学知识,将其与之前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从低认知参与度的浅层学习向高认知参与度的深层学习转变。
3.针对学生能力,设置作业梯度,提高学生作业行为参与度
不同的学生因为作业动机、家庭教育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相同的学习任务和作业量,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尤其对于后进生或者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完成等量的作业无疑是“强人所难”。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设计作业梯度。如此,学生更乐意主动完成属于自己的作业,甚至想要挑战自己,完成高难度作业。要让学生在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提高作业行为参与度(作业完成量更多,作业时间更长,注意力更集中)。
四、结语
家庭作业可以给学生提供知识练习的机会,增加学生学习任务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教师和家长需要从学生角度思考,并从学生作业动机、作业认知参与度、作业行为参与度三个方面分析学生作业行为,而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的作业结果,如按时完成作业。分析学生作业行为过程,有助于了解学生如何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做作业,了解家庭作业任务本身、学生作业动机、学生作业参与度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未来成长的影响。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及时交流、调整,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6(01).
[2]朱锋,沈永江.学习分心小学生作业习惯的微生态系统干预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02).
[3]张家军.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作业问题之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02).
[4]边玉芳,蒋芸.作业展示性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0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