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超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以“电子技术”课程为试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实现了教学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电子技术;Saber;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陆超(1978-),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计算机系,讲师。(江苏 宿迁 223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KY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68-02
  
  宿迁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子信息学科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相关企业的技术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子技术”是该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由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组成,课程内容量大、涉及面广、应用灵活,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为此,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围绕该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改革
  1.精心选择教材
  根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我院该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教材。近年来,我们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康华光教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该版教材是在多年来使用众多教材基础上最终确定的,它在内容上能够做到:精选内容,推陈出新,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及时更新例题、复习思考题和习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众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电子技术”课程指定复习教材。
  2.精心研究教材内容,参照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基础知识部分。该部分是课程的必修内容,是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详细讲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全部掌握。
  (2)专业知识部分。这一部分内容难易程度适中,是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重点讲解,要求达到“大部分学生能够课堂听懂、少部分学生需要课后消化再学习”的程度。
  (3)提高部分。该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它要求能够灵活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处理综合性问题。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考研的学生,故教师只是简单讲解。
  3.突出教材习题的重要性
  所选教材的习题部分,是该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涵盖了教材的各个章节,难易程度泾渭分明,其中众多为往年各大重点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考研试题,同时它随版本的更替不断更新,故适合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大了习题的讲解力度,通过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授知识,学生在课后复习、预习阶段会变得相对轻松些,进而化解了学生认为该课程学习困难的心理,改变了过去学生因“课堂听懂,课后作业不会”导致厌学的情况。
  二、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摈弃过去的“黑板”单一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形成教学多样化,激发学生课堂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制作高质量幻灯片,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使用的普及,教师们大都不再精心制作PPT了,更多是在“网上下载,网下修改”,导致PPT质量下降,进而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组织讲授“电子技术”的教师们分工制作,细化电路原理和电子器件工作过程的动画效果,通过动画的演示能够使学生形象地看清电、磁、电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画面,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再也不觉得半导体、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深奥、难懂了。
  2.合理利用视频播放,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多样性
  为拓展内容的宽度和感性,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寻找一些视频片段进行教学播放,比如,讲解半导体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半导体材料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半导体材料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无形之中拉近学生和半导体材料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理上优先接受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枯燥、难懂的半导体原理时,心理上就会自然淡化困难。合理利用视频播放,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减少畏难心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3.充分运用仿真软件
  EDA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课堂上充分利用仿真软件,对一些电子电路进行实时、便捷的模拟仿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尤其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该课程是电类三大基础课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最难学的课程,运用仿真软件可以清晰地展示电路原理过程,同时它可以随时更改电路参数、变换电路结构,比精心准备的PPT更具时效性、更便捷。目前EDA仿真软件很多,笔者认为Multisim和Saber这两种软件是不错的选择。
  4.适时引入“实验进课堂”
  数字电路实验因直观、易懂、操作性和趣味性强,深受学生喜爱,“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进入到讲解芯片阶段时,教师往往是通过PPT或实物芯片,增强学生对芯片的感知,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学生们反映要是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及时进行验证,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更易于理解,同时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于是,我们在讲授芯片一章时,便将数字电路实验室箱搬上了讲台,在验证阶段,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改革
  工科学生必须要参加实践教学,近年来,很多工科学校都在完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实习基地,开辟学生实践教学新领域。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做了如下改革,成效显著。
  1.加强实验课程教学,实行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分离制
  以前,实验课的指导教师均为任课教师,教师习惯性将学生理论课学习表现强加于实验课,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客观的实验成绩,学生在实验课积极性自然不高。实行实验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分离后,由于指导教师对实验学生不熟悉,所有学生的实验成绩均按照一个标准给出,这样理论成绩好的学生没有了优越性,理论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没有了心理落差,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只有积极、努力才能取得好的实验成绩。结果表明,往往理论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实验成绩反而比较好。
  2.实验成绩量化制
  传统实验成绩的给定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实验报告书写认真程度给出,有时还会参考一下期末成绩,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学生成绩的客观性。实验成绩采取量化制,就是要给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设置具体的比例分值,笔者将其设置为:考勤10%,实验过程30%,实验结果20%,仪器整理10%,实验报告30%,按照标准指导教师最终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成绩采取量化制后,效果非常明显,所有学生都自觉重视起实验课了,用他们的话说,现在是多做多得分、少做少得分、不做不得分。
  3.课程设计多样化
  课程设计给出设计要求和具体时间进度,对如何设计不加限制,可以利用实验室平台,也可以自己制作PCB板进行设计,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遇到困难,大家一起探讨,整个过程教师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4.积极联络对口实践基地
  针对“电工电子”课程实践,我们在宿迁本地联络了两家电子设备厂,签署了实践基地协议,定期安排工厂技术人员给学生做报告,同时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过早接触实践,有利于促进他们的理论学习。

  四、考核方式改革
  当前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几乎成为学生成绩评定的国标,这种单一的评定标准,无法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考时通宵奋战。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成绩评定的标准为:平时成绩(考勤、平时学习态度)占20%,作业占20%,实验占20%,参与电子类创新活动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30%。
  新标准中我们突出了实践成绩的比例,主要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电子技术”课程来说就是要强化实验、实践过程;增加作业分值比重,目的在于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作业既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要求非常严格;增加参与创新类活动分值比重,主要是想通过鼓励学生勇于参与、敢于尝试的行为,培养创新精神;期末成绩比重的降低,改变了过去一纸定结果的现象,真正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考核方式的改革,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平时学习氛围,真正起到了导向作用。
  五、结论
  实践表明,通过对“电子技术”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极大地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无止境,教无定式”,我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使改革能够与时俱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郭庆华,张鸣放,郑文等.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4,(1):90-91.
  [2]张琦,潘孟春,等.青年教师需要认真处理的关系和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3):71-73.
  [3]林静.独立学院实施“质量工程”的思考笮[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84-87.
  [4]肖志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19):12.
  [5]陈遇春,王军,等.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约定制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3):85-86.
  [6]陈昌贵,翁丽霞,韦惠惠,等.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实现三个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51-54.
  [7]陈琦,黄定君,王晓东,等.新形势下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1):40-42.
  [8]金波.电工电子基础平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98-100.
  [9]张桂凤,韩春艳,等.“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16-17.
  [10]安春元.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新尝试[J].中国高教研究,2004,(5):84-85.
  [11]王竹萍.高校电路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6):83.
  (责任编辑:刘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5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