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长的边缘化现象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华 杨帆
目前,学校出现了一种被专家称为“中部塌陷”的现象――教研组长在学校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被严重削弱,本应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以及学科建设和课改实践领航者的教研组长已处于边缘化状态。
一、教研组长边缘化的主要表现
1.在教学管理中的影响力已经探底。不少学校实行学校与年级组“双层管理模式”,即年级组负责制,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遵循“校长―处室―年级”线性流程,教研组长的职能被人为削弱,有的甚至已经淡出学校管理体系。这些学校的教研组长不参与教师考核、使用、管理以及职称评聘,不参与学校教学决策,不参与学生管理,只能被动接受相关处室的工作安排,只会被动传达学校决定。这样的教研组长已成为一种摆设,沦为学校工作机械运转的工具。
2. 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力趋于弱化。大多数教研组长满足于完成学校的任务,习惯于思考自身的课堂教学,奔忙于常态课的教学实践。他们缺乏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会主动制订学科建设计划,没有培养教师队伍的意识,所在学科呈现自然态的成长轨迹――方向迷失、目标模糊。在大家处于茫然时,没有提出引导性的建议,不懂得提示教师如何操作;在大家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援助性的建议,解答不了教师心中的困惑;在大家意见分歧时,无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让教师获得最需要的智慧。有的教研组长甚至从未参与课题研究,致使整个学科组课题研究成为空白。
3.在校本教研中的探索力日渐衰微。在校本教研中,由于教研组长探索不深、规范乏力,存在着对教研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导致教研行为出现偏差:工作缺乏主动性,活动时间较少;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内容不够丰富;教研意识薄弱,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二、教研组长边缘化的主要对策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团队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舒缓身心压力的家园。教研组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教研组长的合理调度,教研组民主和谐的氛围依靠教研组长精心营造,教研组校本研究的顺畅推进依赖教研组长科学引领。扭转教研组长边缘化趋势,必须坚持提高地位,参与管理,以实现“中部崛起”。
1.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现在普遍推行的年级组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使学校从教学安排、人员分工,到各种教研、考试以及对教师的考评,都以年级为基本单位。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落实学校工作任务、增强政策的执行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却把教研组长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工作空间被挤压,工作职能被分解,变成了一个似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角色,开展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革并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一方面,应当把教研组长纳入教学管理体系,给他们创设有位有为的平台,树立其在校本教研中的权威地位,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尽快恢复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管理模式,提供教研活动阵地,营造良好的教研环境和教研氛围。
2.促进组长专业成长。教研组长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年龄较大的组长热情渐熄,积极性锐减;少数年轻组长更是仓促上阵,政治理论素养亟待提高。因此,促进专业成长是教研组长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引领组员适应课改要求的必由之路,还是建设学科组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是促进教研组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多种校本研训方式提高教研组长的素质,促进其自我发展,如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参与式讨论等。对不同层面的教研组长可以实行梯级培训,同时开展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训。
3.建设组长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心灵自由的地方,是全心工作的精神支撑,是精神依归的殿堂。建设教研组长的精神家园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关注教研组长的内心世界,适时洒下雨露滋润其心田。人是一种把内在情感比外在行为看得更为重要的情感动物,只有关注人的精神情感,才能凝聚人心。第二,提升学校优良传统、文化内涵、人文精神,为组长们的精神依归开辟一片港湾或一个家园。第三,培育团队精神,凝心聚力打造教研组长坚守的精神家园。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人文环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团结互助的竞争氛围;合是一股绳、分是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相互信任、心意相通、亲密默契的亲和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教研组长们更具前瞻性、更富人本性的科学引领,扭转教研组长边缘化的趋势也并非一蹴而就,尚待有识之士携手合作,以崇尚实践的精神逐步实现。(作者单位:江西省宁师中学 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4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