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各学科的学习兴趣问题本是一个老话题,本文试图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从教学主体――教师的角度,谈对这一问题应有的认识、态度,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谈这一问题的实际可操作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心理学依据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兴趣表现于认识活动中,一个人经常主动地去感知、思考某一事物,竭力地去观察、钻研这一事物,这就表明了此人对该事物是有兴趣的。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某事物产生了需要,才会对这事物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先导。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钻研,从而打开语文之门。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对本学科感兴趣,而且还要注意细心研究教育心理学。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客观世界三方面交互作用及以教育者为主导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把教育工作奠定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可使教育工作更有成效地进行。
日本心理学家展野千寿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情况有五种:①以前经历过,且做成功的之事;②最有成功希望之事;③能给他们愉快感之事;④适合本人水平的活动;⑤能引起本人注意和好奇心的新奇之事。
二、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热爱学生,熟悉学生,为人师表
1.热爱学生。热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要,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把自己对学生热爱的情感、期待的信念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必将对学习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即“亲其师而信其道”。
2.研究学生。心理学专家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和“疾风怒涛期”。随着中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心理平衡亦被打乱,其思想、情绪和行为明显地表现出不稳定性,缺乏自省、自察和自我约束力,常处于自我矛盾中;同时,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自我意识强,对空洞的说教极反感。因此,如不善于引导,没有平等的态度,没有师生间心心相契、情情交融,仅靠师道尊严进行居高临下的说教,只能是“言者谆谆,师者藐藐”。“一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面孔,而应当看到他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他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看到他外表的喜怒哀乐与心灵变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师要育人,首先要有知人之照”。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其个性,甚至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只有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会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理解学生。热爱是理解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体察学生的心态,而热爱却不能代替理解,要满足学生“渴望理解”这一心理需要,必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能够理解他,就有利于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强烈持久的进取欲望。所以教师只有理解学生,抓住教育契机,才能开拓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并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4.为人师表。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与否,往往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自己对语文课抱有兴趣和信心,能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欲望和能力、特性,并予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常常能够体会到成就感、成功感,就会渐渐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或讲解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或语言深刻、寓含哲理,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都会吸引学生,并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因为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教师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长学生的技能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中学语文教材的入选作品基本上符合大纲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现行语文教材,有爱国诗人屈原,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文,有确信“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林觉民,更为有现代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导师、先烈,为建设新中国而殚精竭虑的科学家、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等。学生成为他们强烈的爱国激情所感染,或为他们高尚的人格力量所震撼,进而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牢牢抓住这些“兴趣点”,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的兴趣之花深深扎根于远大理想的土壤之中。所以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教材的语言文字基本上合乎规范,在用语、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所选古代作品大都是有定评的名篇,因此适合中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基础知识,严格教授读写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和文言知识,同时有重点地逐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绝熟之功弥深。”这样,随着语文知识的增加,语文技能的发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三)重视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下内容:①课外阅读,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即报刊杂志上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揭示阅读方法;②课外写作,指导学生观察,写日记、周记、随笔、笔记,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③课外听说,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短剧演出、影视欣赏;④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语文教师在上述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珍惜、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予以正确引导。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他们精力旺盛,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新奇、有趣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对这些事物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积极创设意境,调动学生思维,增加其兴趣的广度,增强其兴趣的持久性,努力发挥其有效兴趣。积极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知识,开阔视野,增长其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前提,丰富学生知识、增长其技能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形式。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语文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鹿邑县邱集乡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06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