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调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刚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不是告知、传递和赠送,而是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实践经验的挖掘、激发,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快乐阅读,理性阅读,生活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一、语文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去解读、感悟课文
  与旧版教材居高临下地提出各种阅读要求、确定各种阅读目标相比,新版教材更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阅读、理解课文。以课文《社戏》为例,其文前提示这样写道:
  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不仅铭记在作者的心里,也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这篇文章,你是否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盎然情趣?是否回想起你童年生活的某些片断?
  “抓蚯蚓”“钓虾”“偷豆”“看戏”,这些文章中描写的场景,一定会引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回想童年生活的片断,让学生带着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之情去阅读课文。当童年那种天真无邪的童稚之情溢满学生的心胸时,他们便能自然地融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去。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新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课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二、开放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用生活常识解读语文课本
  1.开放的学校生活。
  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项设施,每一种活动,乃至于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育人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光艳和智慧的火花。可以这样说,学校生活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资源库,包括校舍建筑的整体布局、学校报栏、教室专栏和其它设计、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等。要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会“说话”,把它们蕴涵的“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发掘出来。同时,学生在校园中的所有生活,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2.开放的社会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说:“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要有效地开发这些散落在社会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各种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的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用生活常识解读语文的方法
  1.亲身体验法。
  所谓亲身体验法就是指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挖掘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现实情境,亲身体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再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语文课堂,然后回归生活,与文本产生共鸣 。
  教学案例:
  笔者在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一直寻思如何让对于现在孩子似乎很遥远、很陌生的百草园鲜活起来,真正使学生感知其中的乐趣。偶然间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块类似百草园的菜园,于是,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上课前先带领学生走进菜园,畅游一番后,再走进课堂,让学生畅谈刚才的所见所感,顿时,课堂内热情洋溢。
  生1:“我看到了绿油油的青菜,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蔬菜,它们都长得很旺盛,绿得很可爱。”
  生2:“我听到了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不断地问我们:‘你们来做什么啊?’可是我们都只顾着自己玩,谁也不理它们。”
  正当大家沉浸在菜园的乐趣时,顺势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通过亲身体验,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也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唤起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感受。他们很快进入角色,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角色体验法。
  阅读教学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通,使文本摆脱静止的文字世界,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彰显出饱满的生命活力。角色转换法就是指学生变换角色,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联想与想象,进入情境,进入角色,畅游于文本所赋予的弹性空间。此时,文本不再是简单的认识物,而是蕴涵生活意义的生命体。
  师:“根据课文的描述和你的想象,要是你生活在这个百草园当中,你会看到一些什么或是你会去做些什么呢?”
  生1:“我看到很美丽的景色,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生2:“还有我觉得那一定还是一口古老沧桑的石井栏,因为它已经被井绳磨得很光滑了。”
  总之,语文教材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常识解读感悟课文。开放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也为学生用生活常识解读文本提供了诸多便利。为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只有善于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常识解读文本,才能达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的统一,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94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