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现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婧瑜
课外补习班是一种以私人承办的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近年来, 各种课外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的参与,这一教育现象值得探究。
一、主要形式
课外补习班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规模较小的,常冠以诸如“xx培训班” “xx补习班”“xx辅导班”等名称;规模较大的,一般叫“xx学校”“xx教育”等。课外补习班根据参与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其本身的规模分为托管、一对几(十个学生以内)辅导、老师上门一对一家教,或大班(超过50个学生)授课。
这些课外补习班,有的具有合法的“身份”;另有一部分是私人开办无任何办学资质的小型“作坊式”机构。课外补习班有其不同于学校的三大特点,即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参与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主要是在职教师、大学生和离退休老教师。
课外补习,主要是“补差”和“培优”,前一种是针对学生在校内没有掌握透彻的重、难点知识的再学习,补习对象多为学习成绩一般或偏低的学生;后一种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特训、拔高,补习的对象多为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一些竞赛班级的开设。课外补习的科目依据考试的类型而定,一是文化类,包含各种考试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二是艺术类,绝大多数以要参加高考为目的的美术、音乐、舞蹈为主。
二、利弊分析
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的空间,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利有弊,对于利弊要客观分析。
由于其商业盈利性质,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课外补习班存在不少问题。
1.招生广告失真。一些课外补习班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多会采用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与一些媒体合作,进行商业化包装宣传。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宣传失真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有的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多数机构打着保证质量等口号以及各种不现实的承诺,进行大肆宣传。如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只要参加补习,保证一定考上xx学校”。一些补习班则会说自己有绝密信息,能押准中、高考试题等,神乎其神,让不明底细的家长和孩子误认为找到了提高考试分数的捷径及“救命草”。
2.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时间主要是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时间段集中在晚上和双休日及节假日。学生们白天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学习,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要完成,而到了晚上和双休日又得在校外补课,并且通常一个科目就得花掉两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
3.补习效果存疑。补习的时间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参与补习的时间越多,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校外补习是学校外的额外学习,补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身心俱疲,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恶,使得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4.影响学校教学。有资料显示,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约70%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可是很多教师为了经济利益,在课外补习班兼职,有的甚至受聘于多个补习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无法在学校的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日常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导致这些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不作为,势必会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冲击。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课外补习班的监管。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理由和市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合理规范、科学引导,防止走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促进其健康发展。
2. 严格规范教师学校教学行为。教师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保证学校正规教育的教学质量。杜绝教师不完成教学内容,留着“开小灶”,或明或暗诱导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标本兼治,坚决禁止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
3.学生和家长对补习要有理性认识。课外补习班主要是在应试的基础上形成的,许多家长在给孩子报这些补习班的时候几乎都有一种功利性的心理。家长在选择补习班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不能同时给孩子报太多的补习班,使得孩子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此外,父母也应当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被安排的时间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价值越低。◆(作者单位:江西省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黄婉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