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洪英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要为动手操作做好方法上的准备,要把握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恰当性,提高操作成果的利用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动手操作;优化;数学课堂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实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但反思一些操作细节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不少课堂从表面上看活动搞得如火如茶,其实效果并不很大。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呢?
一、要为动手操作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数学教学中,按教学目标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使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在操作活动前要为学生做好方法上和意义上的一些准备,以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们要在操作之前为他们做一些操作方法和意义上的准备,如:(1)教师和学生击掌,让学生看看教师手掌面的面积和学生手掌面的面积谁大;(2)比一比你的手掌面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谁大?(3)试一试你几个手掌面的面积与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差不多?(4)再试一试几个手掌面的面积和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差不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准备,让学生了解了“以面量面”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内容打好伏笔,从而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二、要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最佳时机
数学课上的操作毕竟是学习意义上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十分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那么就会出现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进程的情况,影响他们的操作热情和操作效果。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定向指导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要必须重视的环节。根据一些权威的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组成,有点类似于圆锥形的螺旋图,而且还是倒置的,它说明了一点,儿童的认知是一种开放性的,它的开口显示的是越来越大,也就标志着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持续更新的认识建构过程。也说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一个平衡的螺旋状态,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最终会逐步走向更高的一种平衡状态。可以有根据地说,这个认识结构的变化螺旋图中,分布一些很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学生发展认知的重要生长点,它有着承前启后、吐故纳新地构筑起知识大厦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在这些知识节点的成长阶段、发展阶段,就必须让学生多多亲手操作,做到手与脑的并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可喜效果。
三、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恰当性
对于数学的操作方法,在教材中没有统一的模式可遵循,没有统一的要求来保证。但是不代表在具体的授课中,就可以随便行事、草率从事。那些经过教者精心设计的、合乎逻辑理论联系的有效的操作方法、操作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能够更加轻松、理解知识点会更加容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中的培养得到提高。
四、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外壳”。人们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够将自身感受到的感觉、知觉、表象进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判断,再进行推理性的分析;并且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优化、提纯自身的思维变化,使得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所以,为了促进数学教学的操作方法的改进,必须让学生能够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同时,教者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也急需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来了解和深化。在具体教学中,教者可以将一些点名发言、课堂交流、互设问题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加深知识点学习的能力。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的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