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生活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东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感悟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欢乐有趣的活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深化,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生活;情景;优化;教学;道德品质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创设情境,特别是生活情境,能使学生在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激起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教师可预先对教室进行布置,如摆放鲜花、贴上小草、垂柳、小燕子图片及赞美春天的诗歌、挂上风筝等,然后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置身于春天之中。然后让他们说说观察所得,用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通过这些感知、操作、体验,一种爱春天的情感油然而生。最后结合看到的乱砍滥伐树木等不良现象,引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情感,从而进行课后延伸,开展“我爱小树苗”的爱绿护绿活动。
  二、融入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生活,深化感悟
  要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就要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他们亲历事情的经过。在情境中得到进一步的生活体验,能给小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生活感悟。
  如,《帮助残疾人》一课要使学生认识并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在学生中培养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可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特别是很难体会到他们的那种特殊心情,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一位盲人老爷爷正要过马路。我先不急着提问题,而是让学生尝试。首先,让学生用毛巾蒙上双眼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刚开始学生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当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后,就不再乐了,他们在教室里东碰西撞过后,都说自己蒙上眼睛连路都不能走,什么事也干不了。他们真正体验到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时,有的说,我以前还用小石头打过我村的瞎子叔叔,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还有的学生说,以前看见有残疾的人我还去嘲笑他们,真是太不应该了!这时我趁机说,那你们以后遇上残疾人知道怎么做了吗?谁来帮帮这位老爷爷呢?学生一番讨论之后,纷纷举起小手,他们表示以后不再歧视残疾人,会主动帮助残疾人。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初步学会换位思考,初步体验到别人的难处,意识到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应该做的。
  三、超越生活情境,升华生活体验,内化感悟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爱和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组织教育的首要职责”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什么是学会生活呢?就是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有把学生放回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再者,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深化,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当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教学结束时,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生活》这门融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综合型活动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它能引领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走进活动化的情境,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又能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其学习动机,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我想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创设适合孩子活动的情境,必将会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麦克菲尔.生命线[Z].
  [2]理查德・哈什,等.道德教育模式[M].傅维利,等,译.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