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是新的话题,但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它是一个要求教师们长期探索、研究、付出心血的艰苦过程,还有许多疑惑需要清理,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和解决。现我把参与数学课改活动的创新思维培养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关键词】创新 参与 思维 探究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高素质、科学和人文素质等,这是新世纪对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是新时期的“通行证”。中国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必须把创新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凸显出来。所以,我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几年以来,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多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凸显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创新激情,参与才能见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真正看成课堂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评价等均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选择与学生活动经验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探究,能满足学生不同要求的内容,对基础知识要低起点,让全体同学,特别是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都能学数学,也要让数学基础好的同学的好学兴趣得到满足并能不断地激发新的求知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数学得到创新发展。
  2.注重知识创新,突出新课程理念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拥有了创新能力的学生,就拥有了美好的未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内容给学生,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虽然学生所学知识是人类前人的智慧结晶,但学生通过有效探究,可以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探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再发现的过程。如果学生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习惯,教师每堂课均应设立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创新的机会。创新意识还可以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思,逆向思维,变式练习,自编题目或有条件自补结论,或有结论自补条件的题目练习,互相交流;也可设置有递进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推理和反思;还可以设置有探索开放型的题目,使学生亲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维体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设立独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上教师只注重难题,其实较独特问题的训练,包含了丰富思维创新点,也可以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给出如下题目让学生讨论:①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②上述问题中的“如果…能够围成…”是否意味着不能围成四边形的情况?请说明理由。此题属于探索思维填空,属于发散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像这样既简明,有包含了挑战性的问题,是训练新思维极好的途径。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所说:“没有新的思维,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