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云跃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要“导”好,关键要靠设疑提问才能实现,许多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并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巧,运用的妙,就会使课堂教学呱呱叫。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
  【关键词】教学 课堂 提问
  
  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的角度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多问、乐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想说的话”的权利,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脑袋去想,用心去感受,用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欣赏,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喜悦和创造的快乐。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的把设问的问题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在学生思路受阻时巧妙启发,在对比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感受到思考的乐趣。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步走的小问题,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大问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情况,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他们望而却步,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难倒,更不是点缀课堂的一种“学生活动”的形式。发问是否适时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提问讲求技巧性,下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仅供参考。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言语做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诗的教学中就可以抓住“山”和“海”的象征意义来提问。“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诗人借助“山”和“海”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告诉人们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坚定的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要历经千辛万苦,只有百折不挠地奋斗,理想才能实现。可见,抓住“山”和“海”两个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筋脉。
  二是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位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紧扣这些地方提问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抓住课文中的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设计提问,哪些段落体现了赵州桥的坚固?哪些段落体现其美观?学生在此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既理解了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明白了文章的内涵,得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比比皆是。仅诗歌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形式和写法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是在文章的“题眼”处提问。“题眼”,既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又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著名教育家冯梦龙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个适合的问题,由此入手,带动全篇。”教学时,教师可紧扣“题眼”设问,启发学生去思考。如《敬畏自然》,教师可以“题眼”――“敬畏”为导向,设计提问:为什么敬畏自然?怎样敬畏自然?表达了什么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只有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妙问,才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境界。总之,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教师既要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想办法,也要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想办法,只有在教学过程优化每个环节,才能高效完成这一衔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河北省馆陶县魏僧寨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