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创造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桂平

  案例:
  在练习课上,我出示了一组思考题:110+120+130+140+150=( )×( ),230+240+250+260=( )×( )。
  这道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懂得了只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是,上述两道题的加数都不相同,怎样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我为了赶教学进度,原打算直接给学生们讲了了事,可正当我想接着往下讲时,发现有一些小手高高举起,便示意学生发言。
  生1:110+150,120+140,感觉好像有问题……
  生2:110+140=150,120+130=150。(其他学生露出疑惑神情,该生想想后说“我算错了”)
  学生的发言最终没有结果,是自己包办代替,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最终,我还是决定引导学生再想一想。
  生3:从150中拿20给110,从140中拿10给120,这样每个加数都变成了130,所以乘法算式是130×5。(该生话语一出,许多学生纷纷嚷道“我也是这样想的”)
  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议为这种思路取一个名字就叫“××定律”。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第二组题目中,学生也很快地发现了解题方法……
  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想法,擅自做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管他们的接受能力如何,更别谈如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了。那么,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该怎样促进学生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呢?
  一、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会思考讲起来容易,但是,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都积极思考就不容易了。其实,每个班都有善于思考的学生,只是这部分学生有的班多,有的班少。有了他们,可以带动全班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见解得以自由表述,独特做法得到主动展示,这样才有助于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质疑会给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借着“疑”与“辩”的翅膀,翱翔在数学思维广阔的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自信的,才会真正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欣赏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因为人只有被别人认可了,才更会有前进的动力。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而且总是慢吞吞的;有的学生站起来就紧张得忘记了想好的答案……这其中有性格问题的,有胆量问题的,更是一种对自己没信心的表现。班里的其他学生往往会对他们不屑一顾,甚至是不耐烦。这个时候,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起到了一个主导作用,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就能转变整个课堂的气氛。因此,教师应该给他们一份特别的关照,每每碰到这些学生举手,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鼓励,评价的标准也应该降得更低一些。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尊重,这既是对善于动脑的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
  当然,在部分优秀学生频频崭露头角的同时,也别忘记 “打和压” 他们,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此外,千万别忘了关注其他学生的感受,要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微笑地面对每一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笑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跨越学习的障碍,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努力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是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学会摸索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为此,教师应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探究。其实,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一堂理想的数学课应该是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理想的数学课堂生活应该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理想的数学课堂生活应该是“助推器”,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责编 杜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