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生态课堂构建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雯婷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引起了我们对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该给学生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课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停地探究,从中认识到,构建能激发起学生情感,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生机勃勃的生态数学课堂是在新课标要求下学习数学的必然选择。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关键场所,是实现教育生态化的关键平台。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里自然和谐、积极自主地发展,应该成为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数学生态课堂的概念阐述
“生态”一词可以理解成一种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美好状态,而从这个角度衍生出来的生态课堂则指的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注重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新构建教育的理念、师生的关系和实践的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种新型的能激发出教师和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
数学生态课堂是把数学课堂教学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和书本等不过是这个系统里互相作用的要素。同时,数学生态课堂还把“生态”当作理想的境界来探索追求,让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方面与环节都散发着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力。
数学生态课堂的概念内涵决定着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生命的体验性。在数学生态课堂里,数学不再只是抽象的数字、公式和符号,还是与生活相关的旋律,它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学生对数学内容与数学精神的整体认知,注重学生自主学会掌握的有生命的数学知识。二是交往的互动性。数学生态课堂提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的场所,在这个场所进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书本自由结合且拥有公平话语权的过程,是这三者共同沟通、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传统数学课堂和数学生态课堂的区别
(一)开放的教学内容
传统数学课堂中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和应试知识,这就从本质上放弃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和整体发展的关怀。而数学生态课堂传授的知识观是具有开放性的,除了强调学习书本里的知识以外,还重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要求在扩展学生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技能。
(二)主动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主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和教师、同学、书本等要素进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情感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的互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主动提高综合素质。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授――受”的学生被动接受模式。而数学生态课堂则提倡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控制一切,而作为真正主体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操办,按照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规则路线,将学生引入到预设的圈子内。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探索性和心理健康。而在数学生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刺激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一)生活化、开放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教材是新课程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教材死记硬背。相反的,我们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创新地使用教材,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化作教学资源,让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选择开放性的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可以出示麦当劳的优惠券,要求学生说出价格是几元几角,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课堂氛围民主化、和谐性
数学生态课程环境要和谐民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来重视,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氛围。课堂氛围的民主和谐不仅体现在课程环境方面,还应包括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尊重学生,赋予他们平等的地位,学会欣赏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自主探索的过程。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评价学生一般都是看考试成绩,这无疑打击到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数学生态课堂在构建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将评价系统多元化,积极实行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多种解法,对于有创意的可以赞扬“多么有创意啊”,或者带领全班学生为他鼓掌,甚至可以直接以该生的名字命名这种解法。这样的多种评价体系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多元化思维。
综上所述,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是一个不断追求生态化的教学环境、生命态的教学因素和互动型的教学模式的过程。它要求在民主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里,充分激活书本知识,将其融入现实生活,散发出生命活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一代新人。
(责编 杜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