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讨论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笪兴斌

  摘 要:课堂讨论是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通过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讨论命题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讨论;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33-001
  
   有效课堂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然而,目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的课堂讨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地方。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学生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地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是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策略进行尝试: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随便否定,要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来澄清自己的错误,培养敢于同教师展开争论的精神。使学生充分体验主人的角色,敢想、敢说、敢于质疑。
  1.要实现课堂的“百家争鸣”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史料浩如烟海,学生往往会因为对史料的理解不同、观点不同,产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讨论法会充分展露这种种分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2.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教师应从过去的居高临下、课堂统治者角色向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转变,力求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每节课,教师都要“蹲下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参加讨论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听取别人的发言,自己也要发表见解,努力追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
  3.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多提供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剥夺任何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能适时、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有难度、看似高深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在教学中开展讨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在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切磋,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
  二、精心设计讨论命题
   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是否成功的关键。一道成功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
  1.讨论题的类型可以多样
   讨论题可以是分析题,也可以是综合题、评价题、比较题、归纳题、概括题。目前课堂讨论的问题大多由老师提出,甚至也可以尝试问题由学生提出。比如在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牺牲时,有同学不禁叫道:“好傻呀,干吗要死?以后可以报仇嘛!”有同学立即反驳:“他的军舰沉了,士兵死了,当然要选择死了。”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我立即组织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既知道了生命的可贵,也理解了古代军人那种“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理想,更有许多同学表示要学习和继承邓世昌那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
  2.注意命题的新颖性
   比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我们分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我们往往会只注意到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此时我设计了一道题就是:“如果你是一名英国驻华公使,在你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时,你会向国家提出哪些建议?为什么?”结果有些同学回答得很有见解性,事实证明新颖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总体水平,难易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水平。问题太容易,学生不需要熟读深思,就可以轻易地从书中找到答案,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相反,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无法回答,也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所以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争议性、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科书上如果有现成答案,则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答案的可能性,由学生探讨可能的多种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允许不同观点、结论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让学生发言,只允许他们使用同一种观点,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这就不叫讨论。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思想自由交锋的空间,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例如“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一定会战败吗?”“落后就一定挨打吗?”“如果你是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你如何帮助大清皇帝拟订一套富国强兵的方案?”“洋务运动对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何启示?”这样的论题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归纳,可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结论。如关于“西方列强把魔爪伸向我国边疆地区,防御重心应放在东南海疆还是放在西北边陲好呢?”的讨论中,很多同学看到课本是介绍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都会支持把防御重心放在西北边陲,这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加以引导,“我们先抛开这已作古的历史做法,现在来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你是当时的大清皇帝,你会把防御重心放在哪里?为什么呢?”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求知欲,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总结要准确、到位,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状况给予评价,就能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