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说作文的“真情”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德保 张学林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在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将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怎样写出有真情的文章呢?
  
  直抒胸臆法。这种抒情为情至极处,不用假托,无须遮掩,显得激越奔放、直率动人。如佳作《李清照,心中的美神》先赞美了李清照在诗词上的卓越成就,接着赞美了她的爱国情怀、对爱情的忠贞,即人格魅力,最后作者写道: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你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密与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圣城。
  这段文字直接抒怀,深情地赞美了著名词人李清照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情感表达淋漓酣畅。
  
  细节描摹法。读一篇文章,最令人难忘的是细节,好的细节叫人睹之生情,闻之动心。因而作文要抓典型细节,把它写详细,让“细微之处见精神”,让细节显露真情。请看佳作《亲情》勤中的“我”为妈妈挑刺儿的隋景描写: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开始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儿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儿小了吧,又怕刺儿挑不出来。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化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的手指两侧,我看准刺儿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出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给挑了出来,最后我用手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这个片段,心理活动描写真实,“我”给妈妈挑刺儿的动作细节刻画得十分细腻、具体,作者对妈妈的情感表露无遗。
  
  虚实相生法。我们作文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有些话题看起来太虚,如“营养”“成熟”等无法表现,难于抒情;也有些话题看起来太实,如“窗”“墙”等,很难写深刻,表达含蓄的情感。这时不妨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用“虚实相生”之法。请看下面两个片段:
  ①家是一轮照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家是一柄撑在雨夜的小雨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了亲情的荫庇;家是一盏黑夜的灯,让迷途海员回到了温馨的港湾;家是一颗含在嘴里的奶糖,让长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甜蜜;家是一条飞架在天空的彩虹,让满目阴霾的人看到了世界的美丽。
  ②人生又何尝不似这茶?一次又一次地被沸水冲起来,然后又跌落杯底,这样浮了又沉,沉了又浮,直到最后仍散发着生命的脉脉清香。若是害怕沸水烫碎了心,烫失了生命,那么清香也会随风逝去……
  生命便应该像茶一样从容,不为成功沾沾自喜,更不因遭受挫折而担惊受怕,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
  例①是虚题实写,将家演绎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扩大了境界,显得形象生动,空灵飘逸,情味浓郁;例②是实题虚写,托物(茶)言志,使情感由表及里,以小见大,开掘出事物的深刻含义,深化了文章主题。
  
  媒介传递法。文章中的真情是应该从我们刻画的人物,叙述的事物,观赏的山水中汩汩流出的,而不是从人物口中直接喊出的。我们常说掩藏得越巧妙越好,表达得越含蓄越妙。所以我们作文要找好传递感情的媒介。这媒介或是一个物,一个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如满分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三写父母送我枕头(棉枕、绿豆壳枕、药枕),考生借枕头这一媒介传递出父母对子女的浓浓深情。佳作《父爱如“锤”》,借父亲的口头禅“小心我捶你”这一媒介串连材料,写出了父亲的严中有爱。请看中考佳作《珍惜母亲的眼泪》中的片段:
  母亲第二次流泪是在我上七年级那年冬天。我上初中后,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就一直住校,一星期才回家一次。那年冬天似乎特别冷,学校住宿条件又不好,不供应热水,每天早晚只能用冰水洗脸洗脚,再加上自己不注意保暖,所以手生了冻疮。周末回到家,母亲看着我冻得像小馒头一样的双手,心疼得直掉眼泪。赶紧买来了冻疮药,给我一遍又一遍地涂抹,又熬夜给我赶织了一双手套,一再叮嘱我要经常带着,以免冻疮恶化。从母亲的眼泪中我感到了她最无私的爱。于是我便把母亲的眼泪悄悄珍藏。
  考生巧借“眼泪”这一媒介来表达母亲对我最无私的爱,感情的抒发显得十分真挚而自然。
  
  景物点染法。“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两句点出离别的冷落,后两句就前两句意染之,以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渲染气氛。有个同学回故乡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习,写了一篇探亲作文。在文章结尾,作者妙用景物点染抒情:“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这里用景物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含蓄地点明主旨,语言富有意蕴,余音袅袅,耐人寻味。一般来说,欢情要以乐景染之,悲景要以哀景点染,从而做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0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