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摭谈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真诚回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跃武

  中考阅卷归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心情沉重之至:我们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可以说,目前的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真诚”。许多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生活状态与亲身经历的原生态相去甚远,文章不见“我”――切实受到感动的“我”,“真诚”自然是空中楼阁。作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也不尽相同。长此以往,学生极有可能从写作的虚伪堕入做人的虚伪,通过写作来培养人文精神、健全人格的良好愿望自然会落空。
  那么,作为执教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真诚的回归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倡导随意作文,是实现真诚作文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生活”,指的是学生司空见惯而往往被忽视的“直接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当然也不排除来自书本、互联网等的间接生活,甚至于学生的奇思妙想。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学生的生活面狭窄,缺乏积累,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让学生面对生活,没有引导关注、体验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更没有参与建构自己的生活,当然,更谈不上让学生找到适合表达自己真诚的作文内容了。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涉及到写作的第三段做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随意文也叫随笔,它是学生生活最朴素的反映,最接近他们生活的原质。初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乐于表现自己,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有着很强的可塑性,这就为展露真情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因此,要让学生的真情在随笔中有良好的抒发,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小心呵护,二是相机诱导。小心呵护就是对学生在文中所写的一切,都应首先站在学生的一边充分肯定,使学生能对你讲真话、诉真情。然后再对写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相机诱导。
  二、引导学生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倡导个性作文,是实现真诚作文的保证
  以往的作文教学,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那不是学生们从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我们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勤奋学习啦,助人为乐啦,身残志不残啦,社会主义优越性啦等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无须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大众的例子,然后说一大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完善个性写作,开拓他们的思路。我觉得大致有以下途径:
  (一)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要求学生从已占有的内容和材料的相反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如,一同学的一篇文章以《不及格者赞》为题。考试不及格为什么还要赞扬呢?其大意是这样的:一些学生考试不及格,但是不在考场作弊,是自己的成绩。他们考试成绩虽然不及格,但得了思想上的满分。而另一些学生考试成绩虽然及格了,但却是经别人“帮助”的,丢了思想分数,所以对不及格者加以赞扬。他的这篇作文因采取了逆向思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
  让学生从材料或题目的各个方面去阐述,如正面、反面、纵面、横面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维,然后结合综合思维确立最佳方案,选择较新颖、深刻的,适合自己发挥的主题、立意进行写作。我以竹子为例,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考虑:由竹子的腹空想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由郑板桥的《竹石》想到决不随波逐流的名士气节;由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想到竹子的高雅脱俗;由竹子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蔓想到挺拔向上;由竹子的不会落叶想到傲霜斗雪的气概;由雨后春笋想到竹子顽强的生命力;由竹子的多种用途想到它的无私奉献等等。这种练习效果很明显,学生对事物不但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有独立的见解。
  (三)训练学生的外向思维。
  可以从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打破时间、空间的距离。在课堂或考场上,让自己在想象的情境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如,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小蜻蜓或幻化成一架宇宙飞船,想想那样将会看到些什么。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写:“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还可以进行超自然的想象,如,学习《西游记》、《封神演义》的大胆想象,赋予主人公超凡的、神奇的力量;吸取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创造生活的神奇境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个性化写作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走向真诚,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智慧,走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做到真实地体验,真切地思考,真诚地表达。这正如北大教授刘锡庆所言:“作文,从来就或永远是写作主体自我个性的一种或深或浅、或隐或现的表现,是一种充满了主观情意和个性色彩的人格呈现,这难道还存有什么疑义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