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东升

  长期以来,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把语文课变成了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脑海里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形成美感,根本就谈不上欣赏。语文课堂自然也就毫无活力可言了。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指导阅读,激发兴趣
  每篇课文的可读性都很强,我们可以形式多样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诸如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适当时,可使用多媒体,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选择不同的画面,配上不同的音乐,进行朗读,给学生以形象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欣赏文章的激情和兴趣。这样,语文课堂就不会呆板枯燥了。
  二、重视想象,增加美感
  许多课文极富诗情画意,我们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充分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文章的美妙,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这样的画面:金色的夕阳、绚丽的晚霞、妩媚的柳枝、清澈的河水、嫩绿的水草,多情的云朵下面,一条充满眷恋离愁的书生望着美丽的康河,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如此这般,抽象的诗就变成了一幅幅可观可感的优美画卷。学生在充分领略其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美的熏陶,语文课堂也就活力四射了。
  三、善用联想,感悟生活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机的联想,由此及彼,增加课堂的内涵,实现知识的贯通。如在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紧闭双眼,回忆现实中街市的热闹,去感受天上街市的繁华,然后各自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兴趣油然而生了。
  四、注重实践,内化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小橘灯》中小姑娘敏捷地为“我”制作小橘灯这一情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动手用橘皮做一盏小橘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在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同时,还能体会小姑娘心灵手巧的特点,领悟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这样的课堂实践,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心灵内化的体验、顿悟,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内化为现实性的生存技能,并给了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除上述方法外,还有许许多多。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把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让他们领略到语文学习的美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语文课堂高潮迭起,生机无限,充满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