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晓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作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只抓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而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许多学生之所以把作文当成一种负担,一见作文就叫苦不迭、唉声叹气,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作文缺乏兴趣。但是,兴趣并非先天所属,它可以引导、培养与激发。因此,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在于引导、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观察生活,写真写实
不少学生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才能看到如此的景象。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点,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能把这一景色写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描写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灵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以课带文,刻意创新
我从数理化课本中得到启示,这些教材都是先有理论、例题,而后便是精练的习题。学生看了例题便可做习题,而习题较之例题又有较高升华,从而使学生思虑有方,兴趣盎然。那么,语文课的每篇课文不都是一道作文例题吗?这样一来,不就使学生作文时有法可循,有文可依,有葫芦可画了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但这“循”“依”“画”绝不是囫囵吞枣,照搬硬套。我特别注意鼓励学生仿中有变、仿中有创,要在范文的基础上,弃旧图新,翻新改进,加工提炼,刻意升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自己的文章来。如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就让学生模仿《春》的结构来写《夏》或者《秋》,学生都能写出好样的文章。同时我还常用巴尔扎克“第一个用花来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的话来激励学生改弦易辙,刻意创新。使同学们领悟模仿之要义,壮起超越前人的雄心。这样一来,使那些苦于作文难的同学茅塞顿开,开拓出踊跃作文的新局面,不少同学都能够巧妙地站在“文学巨人”的肩上,写出了具有“巨人”风格或某一点近于“巨人”的好文章。
三、开展比赛,培养兴趣
根据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作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哪怕一点点的成功,及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鼓励,也会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如“看谁的作文开头最吸引人”,“谁的作文结尾最能给人以悬念”,“谁的过渡句用得最好”,“谁想象得最合理、最丰富”,“谁的描写最精彩”……这些比赛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能不断激发学生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四、精当评语,指明方向
作文批语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书面沟通方式,是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的有效途径。精确细致,有的放矢的批语,包括在学生作文中的段落间、句子间所做的间批、旁批,都能帮助学生针对性的获得改进方向,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应付例行检查,批量套用批语,必然使批语流于形式,含糊笼统,以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生无从看出改进努力的方向,只能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厌倦情绪,导致一些学生拿到教师批改的作文,只看个分数了之,根本不看批语,连错别字也不改正。精当细致的、有的放矢的批语,应该饱含激情,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作文水平的步步高升。
五、师生同作,“下水”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通常在学生为作文而忧心忡忡、一筹莫展之时,教师总在一旁隔岸观火、优哉游哉。这种情形不利于学生写作。若教师能放下架子,敢于并乐于同学生一道作文,形成一种百舸争流、师生同作的局面,这种氛围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完后,师生若能互相比较、品评,学生必然在写作方面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师生课堂作文,以老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亲自“下水”同学生一起课堂作文,互相交流学习,能较快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随口作文,而且较成功,那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作文胜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此时,又让学生口头作文练习,老师充分肯定成绩给予表扬,适当指出错误启发修改,那么,学生就会进入作文胜境,产生浓厚的作文兴趣。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启发了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学生的口头作文,要由易到难,同时,必须以老师的口头作文为先导,这就是以老师的兴趣去激发学生兴趣,去感染带动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