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新课改实践中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 江

  摘 要:新教学理念、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应用,已引起化学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本文试图就当前化学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理念 网络教学 创新教学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人的生命成熟(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人的智慧发展(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化学教学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是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质阶段,高考方式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一个民族存亡和兴衰的高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关注这些变革,适应新课改需求,学会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去思考并实践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两大课程观走向融合
  20世纪我国的化学课程曾在“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两大课程观之间摆动,如“以硫酸、玻璃、雪花膏”为题材、“三酸二碱”式教材是“社会中心”课程的教材,而人教社的“甲种本”、“乙种本”和“高级中学必修・选修”化学教材是“学问中心”课程观的教材。“学问中心”课程观,它的特点是把教学内容学问化、专门化、结构化,抽取学科的“精髓”,重视概念、原理,强调化学的知识学科结构和逻辑结构,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继承和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科的精英。“社会中心”是由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实用性、综合性、课题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知识从经验中来,“学以致用”,常以实用化工和社会或自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来组织教材,如“硅酸盐工业”、“日益贫乏的水资源”。这种课程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价值观,但不利于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易导致基础学力的下降。化学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而且要促进情感的发展,“使人的能力全域发展”。因此,必须将“学问中心”和“社会中心”两大课程观融合,走向“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观。
  二、教学目标走向多维化
  化学教育已不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从化学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变迁可以看出这一点,1990年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虽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但强调双基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为: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 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更强,更加全面体现了科学素养的要求,尤其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化
  通常的学习方式有三种:接受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习者阅读文本、观看音像、倾听讲解获得知识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科学实验、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训练,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部认识,最终习得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和某些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过程。三种学习方式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其功能各不相同。我们一贯重视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发现式学习,更缺少体验式学习。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将要求我们对三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组合,加大发现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比重。
  四、课程开发走向校本化
  一纲一本,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已经打破,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个性。“课程”不等于“教科书”,课程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科书、各种辅助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围绕教科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自编教学资料、自制教学仪器,优化各种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按其功能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课程使用统编必修教材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研究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校本课程可在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指导下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社区的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
  五、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课堂即教堂,教师即布道者,知识的传授是在封闭式的课堂中进行的。这种“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中心的教学结构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自然、社会和网络都是课堂,学校教学资源、自然教学资源、社会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必须合理优化,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在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网络教学走向普及化
  数字化时代已初露端倪,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挑战。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这为网络教学创造了条件。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是把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与网络时代的互动式教学大不相同。网络教学至少具有如下特点:网络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网上可以随时更新成最新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媒体,可实现跨越进度、跨越时空的教学,可实现与他人合作学习与分享学习成果,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全新的互动式教学,可完全实现个性化学习。网络环境下,每个人是信息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共享者。
  七、创新教学走向课堂化
  化学教学应把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化学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其次,化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我们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阶段着重要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构建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系,如“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文本知识背景或实验或生活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学习或研究的课题;将问题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课题,有利于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对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以获取化学事实;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方法等加工化学事实,进而科学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表述,写成小论文,并与别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较、批判、评价中,提出新的课题。
  此外,化学教学的大众化、人文化、个性化、综合化和自主化,也是化学改革的趋势。21世纪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必将带动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化学教育不单是化学学科的教育,将是以化学学科作为载体的德育、科学和人文的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