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取经 写灵动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作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过程。作品是心灵的精华。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如何去获得这些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呢?怎样才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呢?我觉得要善于向生活取经,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面手”。
一、学会“摄影”,开阔眼界
清晨阵阵微风拂起的涟漪会发出什么样的闪光?天空像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只有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景色的人,才能成功地描绘出景色。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
我常常告诉学生:你们的眼睛是最好的“摄像机”,只要处处留心,这架高科技的“摄像机”就能随时随地拍下无数亮丽的风景:看白云如何悠然飘荡?鲜花怎样吐蕊绽放?草儿如何扭着腰肢跳舞?风儿怎样褪去树木的秋装?拍下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的游戏场面;拍下体育场上,运动健儿的矫健英姿;拍下文艺汇演上,演员们婀娜翩跹的舞姿;拍下街市上琳琅满目的繁华;走进乡村,拍下“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感受四季,拍下春日百花争艳的壮观;夏夜流萤点点的灵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冬雪圣洁无比的高雅;留意晨昏,拍下清早喷薄的晨雾,傍晚如血的残阳……只要真正投入自然的怀抱,充分利用眼睛的摄像功能,作文会因生活而美丽。
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时,我选择了《我的同学》这样一个易于操作的文题,课堂写作前叫上几个同学上讲台让大家观察。同学们当场对人物的外貌特征给予口述、描绘,这样人物的外貌特征就个性十足地跃然纸上了。再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联系实际,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写出每个人物的独特气质神韵,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
二、学会“录音”,用心聆听
“眼观四向,耳听八方。”耳朵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录音机”。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尔泰)。可是现实中有多少人没有注意聆听,把这条心灵之路给堵了呢?
即使你用眼睛拍来了再多精彩的画面,缺乏有声语言的间入,仍少了些许灵气,些许活力。运动场上,因为有了一阵高于一阵的欢呼喝彩,才显得热闹非凡;剧院里,因为有了一阵又阵的掌声、欢笑声,才使舞台艺术风景这般独好。所以好作文仅仅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绘还不够完美,还得用心聆听,绘声绘色。
我在指导写《感受春雨》的话题作文时,我带领学生到雨中去接受雨的滋润与抚摸。认真观察,仔细倾听,结果,有学生干脆将文题命为《听雨》,运用拟人手法展开想象,在文中为读者演奏了一首“春雨变奏曲”效果非同凡响。那次作文,引领了学生走进自然,用心聆听,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话可写,且写得不错,让我小小地惊喜了一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所以,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更能感受生活的美妙与丰富多彩。一个平时用心聆听生活的学生,作文定能真切感人。
三、学会“复制”,用心感触
生活中,许多东西,只有接触了,抚摸了,才能抓住特点,写得入微。
“十指连心”,因而,你不妨鼓励学生去摸摸泥鳅,感受生命的灵动;摸摸狗儿的皮毛,感受生命的轻柔;摸摸父母额上的皱纹,感受生命的沦桑……并及时对耳闻目睹的现象进行复制,否则,时间的浪潮或许会连同“底片”一起冲走。
所以,我常常引导学生随时把生活中偶有感触的片段复制下来,如实验课的兴趣盎然;记载体育课的大汗淋漓;记载野炊的别开生面;记载初上讲台的担惊受怕……每天及时记下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地积累,把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复制下来,何愁写不出话来,无好素材可选呢?
四、学会“剪辑”,思考取舍
作文是心灵的声音,作文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因而,必须对原始的“录像带”进行“剪辑”。选择与你表达中心有关的材料留下,而那些暂时不用的“镜头”暂时割舍。不妨让学生们准备一个小巧的摘抄本,收藏起这些来自生活的第一感觉,如此日积月累,就不愁作文时无米下锅了。
五、学会“编剧”,挖掘内涵
积累了真实感人的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放飞思绪,深入浅出,从题材上挖掘内涵,进行艺术加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清理,去感悟。把精粹沉淀,让灵感升华。
如给学生们听《渔舟唱晚》的音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欣赏旋律的优美外,还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斜阳里,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不光想象精彩的画面,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想像一篇作文;或根据一些符号去想像;或根据一面段文字去想象……
在我们现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可被挖掘的“空白”还有很多。如:①《喂――出来》中那块小石头从空中落下来之后,你觉得接下来将发生哪些事?请你尽情地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吧。②《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会重现“我”和中年闰士的隔膜?③《孔乙已》中,孔乙已到底是死是活?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发生了哪些事?④《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几天家里生活情况如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语文教材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编剧”才能。
如此看来,有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学会了挖掘材料内涵的手法,写出真情洋溢又文采飞扬的作文,自然不是难事。
总之,老师如果能常常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自然中,感受生活,开阔视野,积极思考与练笔,学生的作文将越写越灵动,作文教学也将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5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