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学会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小学语文老师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使其从阅读中获得终生受益的精神力量。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成了值得语文教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让学生阅读有营养的书
  新课程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我们不仅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且 “读什么书”也很重要。教师要利用名人大家的读书经验,启发学生开阔思路,树立读书理想;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周围的学生中挖掘读书典型,正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什么是好书?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书的时候应注意几点:一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经典文学名著;二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性,不能太深奥难懂。三要了解学生中流行的“地下阅读刊物”。要教育学生阅读有营养的书籍,拒绝阅读不良影响的刊物。四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到《爸爸的花儿落了》引导学生读《城南旧事》;学到《范进中举》引导学生读《儒林外史》;学到《杨修之死》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到《香菱学诗》引导学生读《红楼梦》,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前自读:指导学生把握阅读的步骤,养成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把握阅读的步骤,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阅读步骤包括三个环节,即:读→思→查,这就是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文,接着思考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然后再适当翻查必要的资料。
  2.指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一定要强调“手不离笔,随时勾画”。要使学生通过作笔记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所作笔记必须写下自己参考或思索得来的结果。如:抄录了词语,就要写出有关资料对该词语的解释,以及自己对该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抄录了句子,就要写出自己对该句子的疑问或理解。
  三、课堂教读: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得法于课内”是语文教学的至理名言。让学生根据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特别是要能记下教师得出某个结论的具体思路和过程。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那么,课堂上如何通过课文的教学,来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呢?我认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平时指导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可朗读、默读,序读、跳读,可略读、精读、反复研读,可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我认为朗读教学尤为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常指导学生运用“因体探微法”来精读课文,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所谓“因体探微法”,就是根据文体的规律,利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一步步深入探索“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大问题。阅读(精读)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段文字),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因为体裁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文体规律,教会学生在阅读各类文体时思考问题、分析文章的方法。
  四、以作业促阅读,展示阅读所得
  布置让学生读了还不行,还需要老师的适当督促,有所反馈,不能放任自流。可以利用课前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也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作业,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利用自习课读给大家听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好书是仙露琼浆,让人回味无穷;好书是良师益友,让人不断成长。有好书陪伴的人生一定睿智而丰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5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