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初一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给初一新生上课,我感觉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有时一节课下来,连教学计划任务的一半也不能完成,心里很是着急。因为面对这些新生,有许多时间都花在组织教学上。有时教师一张口说话便有学生接话,仿佛说群口相声;有时老师交待学生打开书来,如果你不下讲台去督促,可能有的学生到了下课,他的书也还没有打开;你布置课堂作业,有的学生找作业本也得找半天,快的同学已经做完了,他还没有拿出练习簿来;还有的学生,你才提醒督促他读书,一转身,他就又在干别的事情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极短;如果你一但提出什么问题需要他们动脑筋回答,立马便有些人张口就喊,还有的学生乘机吵闹;要是你想组织他们讨论解决什么问题,教室里便会像炸了锅一样。我常常习惯在讲新课前做几分钟的字词古诗文等积累训练,在上初三的课时,往往5分钟之内能解决的问题,初一新生却常常要用7、8分钟,甚至10分钟才能完成。第一个星期的课结束之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初一新生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规范行为严要求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前提。教师在给新生上课时,必须敢花时间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训练,而不应该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每节课上课后,先检查学生有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书、笔、课堂练习簿、辅助资料等上课用的东西有没有准备好,摆出在桌面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必须逐一检查落实,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提醒走神的学生参与活动,如果实在是没有能力参与活动的,那么也要求学生必须做好样子,有时要单独找学生谈话,让他们知道上课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虽说“教无定法”,但实际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行为习惯,基本流程也应该相对稳定,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适应你的课堂教学,摸清你上课的门路,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怎样做。比如当教师讲话语速放慢,一句话重复两三遍时,让学生知道这是老师在讲重点的内容,要做好笔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能逐渐形成师生之间的默契,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从有意识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活动,到潜意识的进行配合。
  
  二、简化目标求实效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教学效率的高低,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多少学生接受、理解了多少内容、培养了什么能力,这才是计算效率的最重要的数据,这才是教学效率的本质。
  我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第一课时就只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读顺;二是读懂。读顺,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准语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语文成绩好一点的,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读懂,是要求学生大致地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这篇文章是围绕“紫藤萝花”来写、来表达感情的。在一个课时里,完成这样两个任务,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实现的。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尽管不少人是没有感情的读),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认为,从学生层面上来说,这节课的效率是不低的,成绩较差的能读通顺,知道写了什么东西;成绩好的能读出感情,理解了作者通过写花表达的感情,得到的感悟。
  
  三、多教方法重过程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比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刚接触古文,多数学生觉得难理解,于是,大家都去抄翻译,然后读译文、背译文。翻开较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书来看,字缝里写得密密麻麻的,全是课文的翻译。这反而给学生在复习古文时带来了许多不便,重点的字词句完全被模糊忽略了。发现此种情况后,我态度坚决地否定了他们的这种做法,并给他们讲清楚了理由,如果一定要记译文,也不能塞在课文的字缝里。教学中,我要求他们必须突出对重点词句的标注,注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汇的积累。对文言句子(特别是重点句和难句)的翻译,要求他们采用原文、解词、译句三行的形式进行,在弄清楚每一个词义之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对个别词语和语序作适当的调整形成译文。这种做法,突出了学生在积累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和文意,看似简单,要坚持却不容易,开始时会觉得费时费力,但从长远来看,却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比只记住某个问题的答案要重要得多。在《紫藤萝花》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文章围绕“花”来写,写了“紫藤萝花”――→什么样的紫藤萝花?(用几个形容词将现在看到的紫藤萝花与十多年前看到的紫藤萝花描述出来)――→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悟)?
  在这样的一个流程中,每一个环节我都要求学生参与其中。第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朗读训练能轻而易举地给出答案;第二个环节则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紫藤萝的地方,再遴选出有代表性的句子,由此提炼出能突出紫藤萝花特点的词语,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比较,共同确定。在这个环节中,有不少学生忽略了写十多年前的藤萝花,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提醒学生,和学生交流;第三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比如“境由心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背景推想作者表现的思想感受;第四个环节不少学生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教师重在传道,让学生得到一些有益的人生启迪。这个环节同样由学生自己完成。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答案可以多姿多彩,教师要多给予鼓励、要给学生更大发挥的空间,不能追求一个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