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趣引领,让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优美的文章、律动的诗词怎么教起来学生却寡然无味,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前提。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要想给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兴趣引领,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活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运用学科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善于发掘,总有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声情并茂,文质优美的作品。只要教得得当,就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殊兴趣。如不少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娓娓动听的讲解、朗朗上口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扬、精心设计的提问、随机应变的机智,常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要求学生说话口齿清晰,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要有意识的让自己的说话水平有所提高。觉得听课是一种乐趣与享受,因而他们所教的学生对语文学科总特别感兴趣,能自觉地学习。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培养大声诵读、勤于读书的习惯。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诵读有助于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理解文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等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因此,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
  语文教育最富于情感性的,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语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深刻,影响最深刻的是迁移。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期待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慕的感情,而且还会使学生把这种感情迁移到语文学科上来,在课堂上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气氛,主动配合老师积极地学习,甚至还乐于效法,喜爱自己的老师,把老师的性格脾气习惯等内化成自己的特点,连写字都模仿老师的笔迹这种事也屡见不鲜。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投入情感,心中始终记着“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亲人?”的信念。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方法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的变化。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调动学生的兴趣,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前提正是执教者本身应具较强能力,因此,要想开展好创新教育,真正的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即从面对的学生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能力,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准确而又有新意,使教学活动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尽管多数学生并没见过秋天槐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也没能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闻一闻, 然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巧设练习,巩固学生兴趣
  练习是巩固、深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巧”表现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上,让每一次练习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1.“巧设练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练习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挖掘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2.要目的性明确。在求知过程中,并非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作用都十分清楚,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和作用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参观、采访、课外阅读、参加比赛、给电台报社投稿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认识语文是基础是工具,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青少年,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参加社会各项活动的起码要求。苏步青教授说过:“曾是数学尖子的学生入大学后慢慢掉队,有的竟然需要补考;有的论文内容相当好,但文字表达很差;有的因没弄懂题意而做错题;有的语言表达不妥而将正确的题写错……”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它各科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成长打下基础。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引导发现问题,只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学习语文是一种精神享受。学习aoe,使我们了解到汉语语音的音韵美。学习诗歌,能感受并体味到汉语语言的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美。学习标点,使我们认识到它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演讲、辩论使我们思路清晰,思维变得敏捷,感悟驾驭语言文字的快乐与喜悦,从而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心理的暗示和沟通交流是解决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这种暗示,用积极的心态和鼓励的话语,用热情、激励、赞许或对其有力的支持,使学生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还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所以在我们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时候,就要和学生充分交流思想,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告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会带来什么后果,有什么影响等。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发积极性。倡导写读后感,办电子版报,排练故事使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把看过的《超人》写成读后感,再和其它同学的读后感制成电子版;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合作把大家收集到的名人故事、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读后感办成一份电子报,也有能力高的学生利用网络办自己的电子报。有的学生找几个伙伴一起分角色排练喜爱的成长故事。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助能力,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引领,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活力。学好语文,师生乐在其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350.htm